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12-17浏览次数:968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展,培养塑造老师们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喜爱听、听得懂、听得进,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书育人主渠道的功能。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展走向深入,总结推广经验,学校于近期评选出“课程思政建设系列优秀成果,我们将陆续推出这些获奖成果,以饷读者。


今天推出的《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由工商管理学院王朝晖教学团队建设,他们积极探索,打造了一门学生喜爱、入脑入心的优质课程。



《国际企业管理》——一门着眼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课程


文化自信的生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化感知是前提,文化认同是基础,文化自强是目的。文化自信具体体现在文化发展和比较中,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对不同的文化具备包容的态度。


(一)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党的十九大决定把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一方面不少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目的是解决所存在的“重专业、轻思想”问题,要求师生既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遗产,又要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避免文化自卑和崇洋媚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入耳、入脑和入心,破解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



(二)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强化素质和健全人格


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思政课程,结合其他专业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很少。中外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的冲突在《国际企业管理》课程里有突出反映,影响到师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因此,深入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发挥和加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可以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优化素质和健全人格。


《国际企业管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这样出招


(一)《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专业理念包含着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在《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深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



(二)《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紧密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与高校学子座谈时,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国际企业管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点滴感悟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顺应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育人,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专业课程中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创新和设计实践,着重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方式,在此基础上实践从文化感知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自强的生成路径和模式建构,为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