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奋楫|专访黄建忠:临港新片区是中国自贸区的“样板房”
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满一周年。临港,凭海,临风。揭牌一年来,这片东海之滨的创新创业沃土朝着制度创新的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迈进。
8月2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满一周年。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图
未来这里不仅将成为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也将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塑造上海发展的城市新格局,成为面向亚太的国际枢纽城市。
在揭牌满一周年之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临港这一年”专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黄建忠现任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秘书长(副司局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商务部专家组成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黄建忠表示,一年来,临港新片区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交通提升等的整体政策配套有体系有逻辑。他认为,下一步临港新片区要大胆推进差异化试验,以此收获先走一步带来的各种红利。
在税制改革方面,黄建忠认为,临港新片区一定要迈出不同于老片区的新突破。目前在新片区及洋山特殊综保区已享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但“目前这种政策安排不是普遍和全面实施的,还是有选择在一些局部区域和产业先行实施”。他表示,“这本身是一种国际惯例,需要尽快铺开。”
黄建忠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临港新片区是中国自贸区的“样板房”,“很多地方的自贸区要进一步向自由贸易港区、向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开放区过渡时,会把临港新片区的制度设计和框架作为借鉴。”
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政府职能转变、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服务和金融开放,新片区在这些领域的改革创新都可为其他自贸区所复制、推广。“在特殊经济功能区力度可以更大一些、进度更快一些,新片区和老片区之间的衔接进一步提升,形成良好的系统工程。”
在差异化试验中实现早期收获,迈向自贸区中的特区
“现在临港一片大干快上,整体状态非常好,在比较肃杀的国际环境和比较严峻的抗疫氛围中展示了一片发展新气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一年来,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交通提升、商业高质量发展、能源建设、法律服务机构引入等,临港新片区制度和政策创新文件紧锣密鼓出台。“整体政策配套有体系有逻辑,临港做得有章可循。”
在抗疫中,围绕重要项目实施的各类保障措施到位,不管是微观项目、市场主体活力还是整体布局和规划,临港新片区有条不紊推进。黄建忠表示,在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持续到位、逐步配齐之下,在临港新片区特殊综保区和特殊经济功能区构架下,新片区展示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浓缩与升级。
在他看来,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可从短期和长期发展路线出发,将利用抗疫成果转换成经济增长动力和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实现早期收获这两条路线相结合。
一方面,短期内新片区要把上海抗疫经验和成果转换成经济领域的成效。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其抗疫成效显示了独具的经验和智慧,这使得上海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安全、资金安全之地。
“国内复工复产带动产业复苏,供应链调整向好发展,上海有条件成为一系列转变中的领头羊和优质资产的投资热土。”
黄建忠认为,临港新片区要利用抗疫的国际国内时间差,利用上海和和其他地方形成的高地和洼地落差,把握时间和空间窗口,将国际流入资金转换成资产,形成长期经济增长新动能。
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临港新片区要大胆推进差异化试验,以此收获先走一步带来的各种红利。
所谓的差异化试验,是指新片区的制度和政策创新必须打破现有自贸试验区齐头并进、亦步亦趋的既成思维,突破“可复制、可推广”的既成套路,借鉴全球最高标准、最高水平自贸区的既有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典范、引领潮流。
其中包括超越现有自贸区制度框架的试验、衔接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的试验、“参照经济特区管理”的试验、容错试验、新兴产业的国际差异化试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内差异化试验、产城融合的差异化试验等。
“差异化试验中原来规划的目标和时间表能提前布局和推进,新片区和老片区、新片区和其他自贸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领先性进一步增强,差异化试验的红利就能多停留一段,也不会很快被复制。”
如此一来,不管是税制改革、金融改革、贸易投资便利化,还是整体信用管理、风险管控,黄建忠认为各方面都会有更加显著的效果,在实现国内国际、离岸在岸市场衔接方面走得更快。
“通过差异化试验的早期收获,我们有机会看到新片区成为自贸区中的自贸区、自贸区中的特区,成为比一般自贸区具备更高层次和水平、更富引领性的区域。”
税制改革迈出不同于老片区的新突破,构筑制度高地
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在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开放创新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实现新片区与境外之间的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
其中,在税制改革方面,黄建忠认为,临港新片区一定要迈出不同于老片区的新突破。“从颁布的条例和政策来看,新片区初步具备与世界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对标和对接的税制环境,雏形已经形成。离岸税制的改革这一步非常重要,新片区迈得不算太晚,符合改革预期。”
目前在新片区及洋山特殊综保区已享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新片区内,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在洋山特殊综保区内,境外货物入区保税、境外设备入区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区内货物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区内货物出境免征出口关税、区内货物内销按照货物内销时的实际报验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出口退税。
但在他看来,新片区在离岸税制方面仍有突破空间,“因为目前这种政策安排不是普遍和全面实施的,还是有选择在一些局部区域和产业先行实施,而这本身是一种国际惯例,需要尽快铺开。”
在产业领域,不单只有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科技领域,很多新领域同样需要更多离岸税制的设计。在区内企业所得税方面也可有相应的结构化处理,“我们现在是5年内减,按照自由港的设计是永久性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甚至按照国际市场设计,如果税收总额超过一定额度还有奖励。”
从洋山特殊综保区作为自由港的存在载体来看,“境外货物入区不应该是个保税的过程,应该是个免税的过程。”黄建忠设想,未来也可以探索在新片区和老片区之间形成阶梯式的总体优惠而优惠程度不一。“比如洋山特殊综保区完全免税,特殊功能区也应该有一定的税收优惠,上海其他地区也有税制化的落差。”
税制改革的另一方面关系到个人所得税。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提出,研究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对于境外人员、区内人员在新片区内获得的收益、个人收入到底按多少缴纳个人所得税,目前还没有非常落地和到位的改革。”
此外,针对总部经济,新片区可以更精巧的方式进行税制设计,以此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落户,在带动经济活力和实力的同时,规避企业变相逃税风险。
当然,通过政策创新吸引外资扩大经济总量形成的制度高地,和以优惠的税收吸引外资形成的政策洼地,这两者之间的区分仍需精巧研究和设计。黄建忠表示,“在税制方面,当前强调的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制度高地,因此闭着眼睛避讳去讲税收优惠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