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根据7月22日,人社部发布的《第二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显示,100个短缺职业的招聘需求人数从一季度的137.6万人上升到148.9万人,求职人数从一季度的52.6万人上升到74.3万人。从数字上看,部分岗位的招聘需求尚得不到满足。同时,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仍未落实就业,处于待就业状态。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部分大学生处于待就业状态?大学生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邀请高校就业处的老师与我们共同探讨,出谋划策。
2018年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双选会现场
择业困难
主要原因是不愿直面挑战
在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晓杰看来,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不切实际,安于生活现状不愿主动改变,不愿积极面对不确定性或挑战较大的工作环境,是造成他们不愿就业的主要原因。“很多毕业生读书期间没有经历过实习,他们对工作和就业市场的理解基本源于父母的认知和要求,而当前大多数的毕业生父母对孩子的就业期望更多集中在尽可能去深造,入职大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更希望孩子以安稳为目标去求职,不希望孩子太辛苦,这样也无形中给毕业生择业带来了太多的限制,从而造成择业困难。”
“除了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外,很多学生选择‘慢就业’或‘缓就业’的一个原因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家庭有实力支持子女毕业后渡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择业缓冲期。”华北电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栋梁解释道,“部分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又是独生子女,于是在没有找到特别满意的工作前,并不急于求职。此外,为了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许多毕业生都加入了考研队伍。有少部分甚至是多次参加考研。”
正如王栋梁所言,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热度较高。据统计,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341万人,较2019年增长17.59%。这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相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加大有关。但是,很多取得了高学历的毕业生在职场中仍然不吃香,并没有找到理想中的职位与工作。
“不要过分迷信高学历或热门专业。就业本身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学生要学会抓住主动权。”王栋梁表示,对一个行业、企业或职位来说,用人的要求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建议同学们要尽早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或方向,了解其对专业、学历、职业素养等的要求,有的放矢,尽可能利用大学期间的时间和平台去丰富自己,达到或接近理想求职目标的要求。
对此,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方雅静认为,如果是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升学或转换专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个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但如果是通过各种方式延迟就业或者逃避就业,存在职业规划的迷茫或者能力的缺乏,那么,“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换泳池是没有用的”。
初入职场
明确核心诉求做长远规划
在很多有就业意愿的大学生看来,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是他们却往往被一些观念束缚,比如,“第一份工作找不好,后面要转行或者跳槽就很难了”,“职业起点很重要,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等。因此,很多人在找工作时总觉得眼前的工作不适合自己,不愿意贸然把自己“签”出去。
北京工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晋媛媛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结合目前就业市场的用人情况和经济形势等大环境因素,她建议同学们“先吃饱再吃好”,先充分就业再考虑高质量就业。
对此,方雅静表示,没有绝对完美的工作,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将自身综合情况、职业期待与岗位需求进行匹配的过程。如果暂时没有找到最满意的工作,可能是暂时达不到心仪的工作的要求,错过了相关岗位的招聘时间,可以选择的岗位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等等多种因素,也可能是自身原本的定位存在偏差等职业规划的问题。但在每一个“眼前”一定能有一个平衡点,关键看能否搞清自己目前最紧迫的需求是什么,能够满足“需求”的机会有哪些,所有的决策都是在有限选择中做出的。求职与求偶有一定的相似性,高不成低不就又迟迟不愿做决定,那说明“意愿”的紧迫性还不强。
方雅静还表示,大学生及时开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大学生在‘应届毕业生’阶段有很多很好的职业机遇,可能是以后在社会招聘中没有的,比如选调生等;其次,每个人自己要想清楚想要从‘第一份工作’中获得什么,比如收入、平台、工作内容等,然后考虑如何调整自己去实现目标;第三,从‘第一份工作’的择业过程和从业过程,更好地去认知职业自我,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每个人的择业观不同,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去指导所有大学生进行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但从生涯规划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世界,不断进行匹配与决策,可能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
“每个毕业生都希望找一份‘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但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职业规划和未来成长的路径都是不同的,所以适不适合只有自己做过才知道。如果每一个人的第一份工作都能一步到位的完美,满足我们对职业的所有要求,那任正非就不可能创造出今天的华为,马云就不会有阿里巴巴。”所以,刘晓杰建议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应当着眼长远的同时,明确自己当下的核心诉求是什么,是需要积累经验?还是需要赚钱?抑或是要选择一个城市安稳下去?“第一份工作改变不了人生,能改变人生的是你在第一份工作中的态度和收获。”
对于第一份工作,中国职业心理网首席专家师至洁建议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是否有助于自己能力成长?如果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是份好工作;第二,这份职业是否能看到前景?这个职业做下去,很有发展前景,也是份好工作。“换句话说,个人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前景是第一份工作最应该看重的。”
基层工作
磨炼意志有助成长需正视
“基层工作那么累!那么苦!谁愿意干啊?”“我可是大学毕业生,这些琐碎的基础工作我可不干!”在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看来,相较于工作,自己的心情更重要。所以只要工作中稍有不满意就辞职,稍有不如意就跳槽。有的甚至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工作干起。
“以上情况常见于职场新人,也反映了职场新人中职场角色转换不顺利的问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许继亮指出,很多学生存在依赖性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抗压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毕业后进入职场前都需要认真思考,做好准备。进入职场之前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变,并尽可能缩短转变的过程,这也是适应职业环境、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一个关键。
晋媛媛认为不管从事什么岗位,都会涉及基层工作或基础工作,“‘双基’工作能够磨炼心性,能够深入群众,换句话说,基层的工作经历就像树根扎得越深才能长得越高。”
刘晓杰坦言,“不可否认基层的岗位是艰苦的,极富挑战的,甚至是孤独的,但任何一个职业都必须要有基层的经历作为事业起步的根基。”在她看来,基层能够助力成长,基层岗位的磨砺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快速成长的基础条件,职场新人只有经过这些磨砺,才会对自身的职业、岗位和工作要求与过程有完全透彻的认识,后续的职业发展才会有稳固的根基。其次,基层工作能够提供给大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的大平台,提供发挥才干,迅速成长的大空间。文/顾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