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长玉报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园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向来作为特色课程开设,既有射艺课、花样跳绳课、短兵课等多样化体育课程,又有传统体育项目的社团和俱乐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不仅强身健体,也在实践中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5月23-24日,在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特别邀请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开展了一场校园非遗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节活动。
“文化体验官”感受传统技艺,对话非遗传承人
“曾经的竹编作为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出现在百姓家里,现在主要成为周边工艺品欣赏。”面对“文化体验官”的疑问,这位年过花甲的唐爷爷用本地话向大家介绍。他从15岁开始学习非遗手艺,到现在已经50年了。作为叶榭竹编传承人,唐爷爷也给年轻人开设竹编培训班。唐爷爷在现场手把手教后辈制作竹编,一根根竹篾上下穿插,编织、喷水、聚合,很快一只竹编小球就呈现在眼前。
跟着“文化体验官”逛非遗市集,现场还有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松江棉布纺织技艺、手鞠制作技艺、云间糖画制作技艺等非遗展示。“松江棉布曾经为古代松江府带来了宝贵的经济价值。在过去,母亲会用松江棉布为女儿织就嫁妆,从这个角度来说,松江棉布其实蕴含了一代代人的精神寄托。”从摊主的故事中可以了解到,非遗中蕴藏的不只是技巧传承,更多的还有情感联系。在进行这些对话的同时,体验官亲身感受传统手艺,品尝传统美食,触摸传统工艺创新发展脉络,品味历史余韵。市集另一侧设有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体验摊位,学校射艺队、风筝社、龙舟队等特色学生社团现场教学,第一次进行空竹尝试的“00后文化体验官”表示:“抖空竹看似简单,没想到藏着这么多技巧。首先需要保持空竹的重心平衡,再控制竹棍和棉绳,让空竹‘抖’起来,这对于身体平衡能力也有着较大考验。”作为“抖出来”的民俗文化瑰宝,经过一代一代人传承到青年人的手中,依然葆有活力。
主舞台的舞龙、空竹、八段锦、花样跳绳、中华剑道和射艺等大学生传统体育展示精彩纷呈、别有韵味,上经贸大附校学生《英雄少年》武术表演,小小少年身躯充满力量,台下掌声不断。
“校园×非遗”创新传播方式,零距离探索传统文化
本次校园非遗文化节得到了上海市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大力支持,将非遗带入校园,创新传播方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现场,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朱梅说:“第一次感受中国非遗的魅力,我觉得很有意思,希望学校能够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能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唐爷爷向她讲述了叶榭竹编的故事,两人用并不算标准的普通话对话,最后他还送给朱梅一个竹编小球作为礼物。这样的交流,打破了非遗传播的时空距离。
另一边学生创业团队的摊位上,陈列着水族马尾绣耳饰、团扇、京剧脸谱钥匙扣等靖西绣球、戏剧变脸玩偶、剪纸书签等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周边文创产品。三创比赛项目“新绣未来”小组成员身着民族服饰,向师生介绍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文化。这些学生创业团队通过电商直播的形式来助力乡村振兴,成为非遗传播的年轻力量。
校园非遗文化市集结束后,上经贸大体育馆前的龙舟码头又响起锣鼓阵阵。校龙舟队比赛正在火热进行中,来自不同国家的队员奋力划桨,为即将到来的上经贸大第六届龙舟比赛做着准备……(本文图片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