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一:程琳
第一次接触区块链是在张老师课上,当时听老师讲:现在的学科大部分是工业时代遗留下的产物,并不怎么适用于现在的信息时代;而区块链就好比20世纪末的互联网,未来将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当时我内心是本能的质疑这些话的,但同时又觉得这个东西可以多了解一下,毕竟区块链一词在当时是非常火热的。
在授课过程中,张老师经常会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比如会建议我们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买一些数字货币,并且把这个当作期末的加分项。我一开始想,为什么会鼓励我们买这些东西呢?但是等我真正买了之后,才明白张老师让我们买的意义。在买之前,我花很多时间去比较不同的区块链项目,研究到底买哪种数字货币会更好;买了以后,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和自身利益绑定了,所以会非常主动的去了解一些相关的区块链信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我算是踏上区块链了解的第一步。
课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张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清华主办的区块链高校比赛,希望我们能够参与。但由于我当时对区块链了解并不够深刻,所以虽有心参与比赛,但实在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主题。这次经历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也让我暗自下决心,以后多看看别人的区块链应用上怎么做的,为自己积累经验。
在张老师一个学期的课程熏陶结束后,我在暑假又看了很多相关书籍,并主动去校外参与暑期实践调研,亲自接触这个社会,才渐渐理解了张老师为什么在课上说:当代的大学是工业化时代落后的产物;,大学专业具有严重的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同时,也渐渐开始明白,区块链在未来能带给人们的价值。
有些东西是必须要有一些知识储备才能理解的,否则真的是看不懂、看不起和不相信。如果不是这节选修课,可能我根本不会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就算我哪天看到了听到了,我也很可能选择不相信这些东西,更别说进一步再去了解了。
大二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对区块链的热爱和对它未来发展前景的坚信,我成立了区块链协会,希望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探讨区块链。当时刚好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关于区块链黑客马拉松的比赛,脑海中就一下子想到了当初比赛的教训,立刻报了名。但是当时内心还是有点打退堂鼓的,因为自己才大二,也没有任何编程经验,过去参加比赛很害怕被别人笑话,于是跑去询问张老师的意见。
张老师的回答是:“放心大胆的去做,永远不要因为自己不会而不去做一件事情,很多东西你只有去做了,才能明白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句话对我一直影响深远,以后每当我想做一件什么事情,但是因为没有做过而担心失败时,脑海中总会浮现这一句话,指引我勇敢的走下去。
于是,在张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决定参加这次比赛,接着就是拉人组队,以及在比赛现场进行头脑风暴。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ppt展示成果的环节,我们当时是非常紧张的,毕竟台下面对的都是社会人士和大佬。但没有想到在我们讲完之后,很多社会人士过来找我们聊,说很倾佩我们这种勇气,愿意这么小就走出校园,尝试新鲜事物。最后的时候有一位人突然跟我们说,非常佩服我们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以及我们看到社会不合理现象后想要改变的勇气,希望这个项目可以继续进行下去,并且赞助我们6个eth,在当时是8000多块钱。
这算是第一次走出校园的经历,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也让我深深明白了张老师为什么一直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的确,一件事情只有真正去做了,才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明白自己需要向哪一方面改进,并且主动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之后我和协会成员又去参加了一个区块链黑客马拉松的比赛,那次比赛也是得到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在放寒假之前,学校里有一个挑战杯的比赛。我就想能否做一个关于区块链的相关研究,于是和张老师进行联系,希望他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张老师说: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现在大数据商品不同于工业时代实物商品的特殊性,导致目前市场上大数据交易缺乏一个合理的定价模式。因此,很多公司虽有大量数据,却不愿意把数据放到交易市场上进行买卖,形成了一座座数据孤岛。数据融合后产生的巨大价值难以发挥出来,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基于此,我们可以把区块链的特性和大数据定价和交易中的痛点联系起来,探究是否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确定研究主题后,张老师帮我们联系到了上海大数据交易所的负责人,并且带我们去数据交易中心亲自参观,安排专业人士进行讲解。寒假回去之后,小组成员每天查阅书籍和论文,并保持和张老师每周一次的语音通话,把这周大家的讨论成果给张老师这边汇报,倾听他的想法。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次论文。
这学期开始后,还是基于热爱,我希望进一步了解伴随区块链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通证。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以及它未来将会怎么发展?这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区块链认识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系统化。基于此,我就想可不可以在学校里成立一个通证经济研究小组,希望把那些对通证经济感兴趣、对未来新的经济协作方式感兴趣的人集合起来,从金融的本源出发,系统地去学习知识。为了确保研究小组的质量,要求比较严格,每人每周需要花费8h+在这个项目上面,然后经过一些筛选,现在确定有10个人愿意参加到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强度非常大,并且在全国高校里应该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算是一次伟大的实验,希望最后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张老师除了引领我对区块链的兴趣之外,一些价值观对我影响也是非常之大,并且都是在张老师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学会的:如学会用不同思考方式去看问题;做事不要只看眼前而是关注它真正的价值;敢于对社会上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事情大胆批判;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是最好的学习模式;以及我们这一代恰好处在技术急剧变革时代的大学生,最需要看重和在乎的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些东西是父母没有能力教、中国教育不会教、但对个人又非常重要的东西,因此能碰到这么一个好的老师,于我而言真的是非常幸运。
学生二:程寅琦
从知道区块链到成立这次的通证经济研究组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遇到了很多想要了解区块链的伙伴,大家经常线上线下互相讨论交流;我们成立了SUIBE区块链协会,这是全国第一个学生自组织的区块链社团;我们举办了区块链讲座,邀请从业者分享经历,传授经验,熊市下依然吸引了很多人参加...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张国锋老师,他像一个领路人,带着我们走近区块链,用浅显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点燃了我们对区块链的好奇心;让我们这些编程小白、金融小白对这样一个新兴科技不再畏惧;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批判性、辩证性思维看待世界。
前几天一个学妹问我,你对张老师讲得哪一点印象最深?“哈哈,我觉得但凡上过这门课的同学都熟悉这一幕:
老师从粉笔盒中抽出一只粉笔,走到了教室中间,把粉笔掰成两半,他问我们:“你们觉得这个粉笔掰成两半之后和原来有没有区别? ”
“当然有区别了,长度不一样嘛。”
“对,是的。”他转身拿起旁边同学的一瓶牛奶,“这个同学买的牛奶你们能不能喝?”
“不能。”
“对,这就是工业时代的特点,一样东西你买了就属于你,所有权是你的,而且不能掰开,掰开就坏了。”他走回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信息时代”四个字,“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产品是不一样的,它可以复制,一篇文章可以转载,可以分享,但是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在课堂上,这样生动形象地讲解尝尝出现,慢慢地我们知道了,一个真正理解事物背后逻辑的人,不是把各种术语用的滚瓜烂熟,而是可以用身边的事物,浅显易懂地、三言两语地把复杂的知识传递给别人。
如果你也拥有好奇心,想了解这个社会发展的逻辑,或者你也对最前沿的科技和趋势感兴趣,那《区块链新金融》一定不会让你后悔。
学生三:黄广玉
大一上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区块链的存在,然后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想要更多的了解区块链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还记得第一次在百度上搜索区块链这个词,出来的结果对一个从未接触过区块链的人来说很是陌生,但不得不说,分布式账本、加密技术、共识机制等名词着实让我对区块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了很多有关区块链的书籍,有意识的关注区块链行业的新闻动态,渐渐对比特币和区块链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积攒了很多疑问。这也促使我去寻找更专业的人士为我解答,问了很多教过我的老师同一个问题:学校有没有老师对区块链有深入的研究?得到的答案很少,但也给了我希望。我打听了仅有的几位研究区块链的老师的办公室及上课时间,却因为时间有限,最多只有短暂的交流,这让我有点失望。直到我遇到了张国锋教授,并知道他开了一门《区块链新金融》的课程,当时我激动的心情是难以描述的。之后的周四晚上都会去蹭课,听张老师跟我们讲解工业时代的行业痛点以及区块链如何解决这些痛点。在和张老师的私下交流中,不仅我之前的大部分问题得到了解答,也让我对区块链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学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固有的观念,努力学习敢于创新,更早的接触并把握这些未来的发展趋势,才不至于被时代的脚步抛下。也正是在《区块链新金融》这堂课上,让我认识了很多和我一样对区块链有着浓厚兴趣的小伙伴们,其中包括我们学校区块链协会的会长程琳,相同的爱好让我们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当时这个协会还在起步阶段,但不知是何种力量让我义无反顾的加入了他们这个团队,协会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在和程琳他们一起办活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了一些区块链行业的大佬们,了解了他们对于区块链的不同看法,真的获益匪浅。回顾到这里,真的想感谢包括张老师在内的很多专家尽心尽力的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带给象牙塔里的学生,感谢很多热情友好的社会人士对我们协会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包括程琳在内的研究区块链的小伙伴们一路上的鼓励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