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意义:
1950、1960、1970年代,中国和前南斯拉夫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秉承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大旗,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领域、国有企业占主导、私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等诸多领域都存在着很大的类似性,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国民福利水平也相差无几。然后从1980年代开始,这两个国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没有听从“华盛顿共识”,从1978年经过自主探索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渐进转轨道路,而前南斯拉夫却遵从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华盛顿共识”,通过私有化、自由化和资本主义化的所谓激进疗法实现了整个经济、政治的大转型。由此带来的结果是,1990-2010年间,两国的经济发展、国民生活、社会福利等等都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如果单从经济发展绩效来看,中国毫无疑问在各个方面都全面超越前南斯拉夫,然而,如果换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却可能更加具有理论和现实启示意义。
其理论方面的意义在于,通过比较这两种发展道路以及其所引发的不同国民福利水平的比较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两种改革模式对于经济发展、国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并从事后的视角,对这种影响进行经验上的测度与对比,并与改革之前国内外经济学家有关两种改革道路与经济发展绩效的相关理论进行对比,以评价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其现实方面的意义在于,两国在过去二、三十年所走的不同发展道路对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往往是优劣共存的,也就是说,单从经济发展绩效角度看,毫无疑问,中国具有全面超越前南斯拉夫的绝对优势,但是从国民福利水平角度来分析,我们则发现,这两种发展模式可能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完全可以相互借鉴,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可惜的是,目前这方面的文献几乎没有。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学家往往迷恋于从经济发展绩效角度去解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前南斯拉夫经济的自由落体式下降,运用一个几乎同一的模型框架去解释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败,而完全不理会或者干脆忽略了从其他方面分析这个关系到国家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比如,热若尔•罗兰出版的《转型与经济学》这本名著当中,就花了绝大多数的篇幅讨论了激进疗法与渐进转型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和发展道路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包括价格自由化、双轨制对产量的不同影响,激进疗法导致的政府崩溃,中国渐进式转型条件下的政府激励机制改变等等。
研究方向:
(1)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1980-2010年发展道路与中国1978-2010年发展道路的过程描述与对比。主要目的是弄清两国发展道路与发展进程的不同之处,从而将之与“华盛顿共识”-激进疗法、“北京共识”-渐进转型理论联系起来,为这些理论与实践的连接寻找贯通之处。
(2)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1980-2010年与中国1978-2010年发展绩效的描述与对比。主要目的是从多个衡量经济发展绩效的指标角度准确测度两国不同发展绩效的实际情况并对二者进行详细的对比。
(3)改革前-计划经济时期两国国民福利水平的对比与经验描述。主要的目的在于把握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两国国民福利水平的事实,并从国民福利指标的角度对这种福利水平进行测度与对比,并找出影响改革前国民福利水平高低的因素。
(4)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1980-2010年与中国1978-2010年国民福利水平的经验测量与对比。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弄清楚改革后两国国民水平变化的事实。
(5)导致改革后两国福利水平发生变化的原因刨析与经验度量。主要是找到影响改革两国国民福利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或者政策措施,同时通过虚拟变量或者代理变量的形式,从经验数据与计量分析的角度检验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及其显著性。
(6)相互借鉴双方的优势,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政策建议。主要是对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提出改善国民福利水平的建议,以及中国经验的有效性;同时,给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建议,以及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经验。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能够反映两国不同发展绩效、不同国民福利水平的变量或者指标来定量度量两国不同发展道路的实际状况,两国不同经济发展绩效的水平,改革前两国国民福利水平、改革后两国国民福利水平的变化,并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导致两国国民福利水平变化的原因以及政策变量,在此基础上给出提高两国国民福利水平的政策建议。
除了实证分析方法之外,我们还将采用比较分析法,也就是通过针对两国发展道路、经济发展绩效、不同的国民水平、制度与政策等进行对比的方法,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 Sachs, J., (1993). Poland’s Jump to the Market Economy, Lionel Robbiins Leturres,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MIT Press.
3. RAŠKOVIĆ, Matevž, MÖREC, Barbara, MAKOVEC BRENČIČ, Maja. (2012). Market orientation,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HRM in top Slovenian employers. Economic research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Vol. 25, No. 3). (SSCI)
4. RAŠKOVIĆ, Matevž, MÖREC, Barbara. (2012).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in an economic crisis: evidence from Slovenia. Amfiteatru Economic, 14(32), pp. 522-536 (SSCI).
5. RAŠKOVIĆ, Matevž, MAKOVEC BRENČIČ, Maja, FRANSOO, J. C., MÖREC, Barbara. (2012). A model of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 a transnational company: therole of the business network context. Economic and Business Review, 14 (2), pp. 99-119
6. RAŠKOVIĆ, Matevž, MAKOVEC BRENČIČ, Maja, MÖREC, Barbara. (2011). Trust and management-to-employee communication in Slovenian companies: some evidence from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Tržište-The Market (Zagreb), 23 (2), pp. 165-187
7. MÖREC, Barbara, RAŠKOVIĆ, Matevž. (2011). Overview and estimation of the 2008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effect size' on SME capital structures: case of Slovenia. Economic Research, 24 (4), pp. 107-124 (SSCI)
8. RAŠKOVIĆ, Matevž, KRŽIŠNIK, Špela. (2010).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leadership practices from Slovenia and Portugal using the globe research program methodology. Portugu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5 (1), pp. 13-33
9. UDOVIČ, Boštjan, RAŠKOVIĆ, Matevž. (2010). Export markets and type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cooperation of top Slovenian exporters: has the crisis taught us nothing? Akademija MM, 10 (15), pp. 69-84
10. FELDIN, Aljoša, KOŠAK, Marko, PRAŠNIKAR, Janez, RAŠKOVIĆ, Matevž, ŽABKAR, Vesna. (2009).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in banking ownership: the case of Slovenian banking market. Transformation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3 (18), pp. 36-56 (S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