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意义:
近两年来,中国和中东欧16国(分别是: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拉脱维亚、马其顿、黑山共和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16个国家)表现出了深化合作的强烈愿望,在今年4月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齐心协力共创未来”的致词,并为了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中国提出了12项举措。可以看出今后中东欧国家将成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中的重要一员,也将为中国的发展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忽视了对这些中东欧国家经济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弥补这方面的研究不足,同时也为中国与这些中东欧国家进一步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国际贸易方面的合作——提供智力支持。我们提出了“中国-中东欧国双边货物贸易模式:2002-2012”这一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揭示出:(1)中国-中东欧国家双边货物贸易2002-2012年间,基于不同产品分类标准下的双边货物贸易结构演变规律;(2)中国-中东欧国家双边货物贸易模式演变对增进双方经济福利的影响。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发掘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未来的国际贸易合作方向与发展前景。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贸易模式(Trade patterns)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命题之一,它所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究竟应该出口和进口什么产品才能增进本国福利?贸易模式演进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实践意义。
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国际贸易模式主要集中在是锁定(Lock-in)还是演进(Evolution)?贸易模式锁定和演进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等问题上。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实践意义。如果贸易模式是演进(Evolution)或流动(Mobility)的,那么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一国的贸易利益绝对受损(动态贸易利益受损)或贸易利益相对受损(贸易获利增加的速度低于发达国家)只是暂时现象,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的要素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导致贸易模式的演进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自由贸易从长期来看仍是最佳选择;如果贸易模式是锁定或持续性的(Persistence),特别是如果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锁定在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发达国家锁定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自由贸易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目前,贸易模式演进与锁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正引起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早期贸易模式锁定理论方面的文献主要论述贸易模式在初级产品上的锁定效应。这些研究以普雷维什、辛格、芬德利、巴格瓦蒂、汉斯·辛格等为代表,以“贸易条件恶化论”为争论的焦点,以“普雷维什-辛格命题”、“贫困化增长”、“中心-外围论”理论为核心,进口替代战略是其主要的政策主张。虽然“贸易条件恶化”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证上的争论,但多数学者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要素禀赋状况,片面强调比较优势战略,其对外贸易模式将会锁定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分工和贸易专业化具有自我强化机制,技术进步率低的产业专门化将会永久性降低经济增长率。初级产品的锁定效应的研究与争论主要表现在对贸易条件是否恶化等方面,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模式锁定在初级产品上的内在机制研究相对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贸易模式锁定效应的研究侧重于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研究产业聚集所带来的贸易模式锁定效应。其中,Krugman对贸易模式锁定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以Krugman(1991)为代表的产业集聚理论等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空间集聚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一国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模式具有历史偶然性,一旦专业化生产格局和贸易模式形成以后,这种格局将通过贸易等循环累积的作用不断积累发展下去,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模式因“路径依赖”而锁定。Krugman的进一步研究(1995)认为,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原因,国内技术溢出的速度快于国际间技术溢出的速度,在某些偶然和历史性因素的作用下,一个国家一旦形成了某种生产格局,只要成本增长的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一国长期的生产和贸易模式就会被强化锁定。产业集聚理论强调外在和内在规模经济效应对产业聚集和贸易模式的自我强化和锁定的影响。与产业集聚理论的思路不同,Yang和Borland(1991)强调专业化水平和交易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内生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自我强化和锁定的原因。他认为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节约之间相互权衡比较的结果。与早期贸易模式锁定在初级产品上所产生的贸易条件恶化论不一样,现在贸易模式锁定强调规模经济效应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其锁定效应实际上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集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正面的。
以上研究不仅对贸易模式锁定的内在机制做出较好的说明和分析,而且也为政府对贸易模式进行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Redding(2002)认为某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目前虽然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只要通过政策予以支持和保护,那么等该产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反而符合未来的比较优势。扶持那些充满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会改变初始锁定的贸易模式,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这些理论实际上与“幼稚产业保护论”的结论非常相似。但上述研究的缺陷是得不到实证的支持,大部分实证分析的文献表明:除了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的贸易专门化程度随着时间变化而降低,因此随后更多的文献对贸易模型演进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
目前,虽然研究一国贸易模式及两国间双边贸易模式的文献众多,但还未发现专门针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双边贸易模式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