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日前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落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来自16个中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共聚一堂,围绕“互联、创新、相融、共济”主题,共商发展大计。
宏观合作环境助推
在今年里加峰会上,李克强就对深化中国与中东欧的经贸合作提出了“扩大双向贸易规模”“加快推进互联互通”“深入开展产能合作”“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挖掘旅游合作潜力”五项倡议,并正式成立了规模为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的“中国—中东欧基金”。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明棋认为,李克强提出的这五大倡议针对性强,综合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各自的比较优势,涵盖了目前中国—中东欧主要的合作空间。他强调,在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模式中,中国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概念加上资金帮助中东欧区域内国家打破了相互往来的壁垒,“可以说中国将中东欧国家串了起来,让16+1得以大于17”。
不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姚铃提醒道,中国—中东欧合作空间固然广阔,但也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风险。她指出,中东欧国家部分是欧盟成员国,部分不是,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区域投资时分情况对待:对于属于欧盟的国家,比如拉脱维亚,投资时就要注意当地相对较高的准入规则和门槛;非欧盟国家,其自身经济及政策不确定性往往比较大,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具体项目评估时提高风险研判及应对能力,做好自我保障工作。
东道主抢占先机
在对华合作深度方面,比起“16+1”合作中的其他成员,拉脱维亚算不上先行者,直到本次里加峰会召开,才迎来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首次访问。
随着李克强到访的还有同期抵达里加的第一辆中欧班列,这拉开了两国加深合作的帷幕。拉脱维亚总理库钦斯基斯拉出的一张长长的合作项目清单、以及李克强此访促成的中拉经贸、交通、文化等领域双边合作文件签署都显示出拉脱维亚“后来居上”的可能。
虽然在深化对华合作方面拉脱维亚启动较晚,但就中拉合作空间而言,却着实不小。
据姚铃介绍,加大中拉双边合作力度对中国而言有两大好处:
一是拉脱维亚地处波罗的海中心区域,拥有大小10个港口,其中包括三个大型不冻港,交通物流业发达,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并全面辐射北欧、中亚和中东欧三大市场。
二是拉脱维亚信息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信号覆盖率和网速很高,这一优势不仅可供中国学习,同时也可以使其成为中国信息技术公司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户。尤其是在中国大力发展的电子商务领域,拉脱维亚完全具有向中国提供网上贸易平台的实力。
对拉脱维亚而言,加深对华合作的意义则在于与中国资本和中国市场的对接。姚铃说,国土面积只有6.45万平方公里的拉脱维亚市场有限,如果想保持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加大对外市场开拓是必由之路,其中拥有13亿人口且处于持续增长阶段的中国市场无疑是最佳选择。
姚铃进一步指出,拉脱维亚加深对华合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资本、中国消费引入拉脱维亚,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就业的增长;另一方面则可以输出拉脱维亚本地的产品及相关技术,使其在中国获得足够大的消费及应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