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投资中东欧国家的双向就业效应研究

发稿时间:2016-06-01浏览次数:130

1、主要问题

后危机时代,囿于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和国内经济长期增长所积累的矛盾和风险日渐凸显,“转方式、调结构”及其引致的中高速增长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此时,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对此,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值得一提的是,在6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16个中东欧国家占据四分之一,加之波兰等在丝绸之路通向欧洲方面的重要地位,所以势必需要尽快对中东欧国家加强研究,使之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当然选项。

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近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企业超过3万家,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地区)。2014年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这一年中国对外投资高达1029亿美元,首破千亿美元,且开始超过吸引外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如此规模的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意味着其在全球区位的重新布局和规划,从而极易引发母国和东道国要素需求的变化。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我国和东道国的就业有何影响呢?特别是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以及中东欧国家制造业疲软和严重失业问题普遍存在,中国企业投资中东欧究竟是“创造”还是“替代”了母国就业,抑或真正能够挽救东道国就业?

2、创新之处

(一)国际直接投资在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可能改变就业结构,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转移减少了母国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管理和服务型劳动力需求,还会因与东道国劳动力禀赋对比影响东道国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本课题将引入就业极化效应(Job Polarization, AdermonGustavsson, 2011, 瑞典; OldenskiLindsay, 2012, 美国; Fernández-Macías, 2012, 欧洲)来考察这些影响。

(二)本课题通过东道国指标从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数据库中筛选中国投资中东欧国家的企业信息,进而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一一匹配,建立企业层面的样本来检验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就业的影响。另外,利用企业加总数据进一步检验这种影响在行业、国别或总体层面上的表现。

3、基本思路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关系与合作高等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文翔路1900号
邮编:201620
电话:021-6770201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