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16国产能合作机制研究

发稿时间:2016-06-01浏览次数:1263

(一)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首先提出中国-中东欧各国产能合作的现实基础,接着用实证的方法测算各国经济关系的互补性,结合中东欧各国的优势产业,建立量身定做的产能对接协调机制,提出创新产能对接的模式与路径,在此基础上,指出境外经济合作区是产能对接的有效载体,借助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优势产业整体输出能力和产能对接效率,如下图1所示:

1本课题研究思路图

本课题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利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比中国与中东欧各国发展程度,定位主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相对位置,分析同一产业能否顺利对接

2、定量分析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Hoover数、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测算中东欧16国的产业集聚水平,通过Koopman指数和Kaplinsky指数的测度,考察中国优势产能嵌入中东欧各国生产网络的可能性,为中国-中东欧国家产能合作在细分领域实现错位对接提供依据

3、归纳和演绎相结合。从相关理论及研究的历史脉络中把握研究趋向,通过对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东欧各国优势产业的定位及其发展战略的分析,探寻中国-中东欧各国产能合作的有效机制。

(二)主要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首先,借助Hoover数、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测算中东欧16国的产业集聚水平,并对其优势产业进行准确定位,为中国中东欧国家产能合作在细分领域实现错位对接提供依据。在深化原有合作领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建立起产能对接联动机制、新模式与新路径。

其次,产能对接过程中,不仅重视我国成本和收益的衡量,还要注重中东欧国家收益的开发与测度,充分吸引这些国家的积极参与。并以此为范式,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合作提供借鉴经验。

最后,本项目不同以往定性的、政策性的研究,而是发挥项目组成员的优势,采用了实证分析,数理建模分析的方法,以期在收集数据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然后提出政策建议,从而使得结论更加可靠,政策更加可行。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关系与合作高等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文翔路1900号
邮编:201620
电话:021-6770201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