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克罗地亚特派记者 白阳 环球时报驻希腊特约记者 梁曼瑜 任重 柳玉鹏 张静】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12日在克罗地亚迎来了新成员希腊的加入,从“16+1”扩容到“17+1”。继意大利上月正式成为首个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G7国家,“中国在欧洲扩张”“拉拢东欧”“试图分化欧盟”等说法又开始成为一些西方媒体炒作的话题。不过,一位与会的欧盟国家外交官12日对韩国纽西斯通讯社表示,以往这类大型会议都是德国、英国等大国唱主角,而“16+1”领导人会晤仅为中国和广大中东欧国家参与,相关国家对这种与中国的近距离接触“没有理由不高兴”。“中国采用16+1的形式在欧盟内部开辟了一个友好的中东欧集团”,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发表评论称,“华盛顿应该关注但无需惊慌。这表明美国政府限制华为及反对欧洲盟国加入‘一带一路’合作的倡议可能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只是令欧洲盟友将其添加到与特朗普政府不断增加的一系列分歧中”。
香港《南华早报》12日称,希腊此举可能将增加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同时“进一步让西欧国家政府感到不安”。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网站称,希腊的加入意味着“16+1”合作机制的扩张,“此举不会受到布鲁塞尔的欢迎,特别是在意大利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后”。法新社12日称,与欧盟开完峰会后,中国又开始争取中东欧的好感。西欧国家领导人谨慎地注视着“16+1”合作机制,他们认为这个机制试图对欧盟“分而治之”。而中国领导人对此予以否认,李克强总理说,17个多彩的国家在一起,“颜色比彩虹还要丰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欧洲问题专家冯仲平对《南华早报》表示,希腊加入“16+1”机制有合理性,它和中东欧国家一样,同样有与中国合作的需求,虽然中国一般是签署双边协议,但涉及中东欧国家的项目能将合作平台的价值最大化。他说,欧盟指责中国在希腊、匈牙利和捷克施展经济影响力“分裂欧盟”,而中国在成功抵御这些批评后,正努力与布鲁塞尔建立互信、回应关切,稳定与欧洲的关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接连访欧,就是回应欧盟的关切,而欧盟官员也受邀参加了“16+1”会议。
12日,李克强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特别指出,“16+1”合作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欧盟法律法规,尊重16国当中欧盟成员国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当天,他还分别会见了斯洛伐克总理、阿尔巴尼亚总理和波兰总理。
“美国之音”11日称,中国已经在中东欧基建方面投资数十亿美元,西方国家领导人担忧,进一步的投资可能意味着“低于欧洲其他地区的环境标准”等,棘手的问题包括无视欧盟竞争规则,一些国家可能过度借贷,建设质量问题以及中国提供的5G技术带来的安全担忧。“欧盟开始感到被围城”,美国“外交政策”网站11日称,欧盟认为“16+1”模式是中国试图分裂欧盟,从欧盟欠发达成员那里换取政治影响力。“中国的选择是其区域外交倾向的明证,特别是像中非合作论坛或者中国—拉共体论坛等”。
事实上,“16+1”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中东欧国家的普遍欢迎。12日上午,李克强在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第九届经贸论坛时表示,在去年世界贸易增速放缓背景下,中国与16国贸易额逆势增长21%,创历史新高。普连科维奇表示,过去几年中东欧国家对华出口增长5倍,佩列沙茨大桥是欧盟与中国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