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昊光教授接受北京电视台直播采访
5月8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研究院执行院长、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昊光教授接受北京电视台“早安北京”直播采访,对疫情下全球经济新挑战,中国有责任重构全球互联互通全球化进行解读。
梁昊光教授观点
西方发达国家深陷新冠疫情的泥潭中,主要经济活动基本上无法正常运行,疫情对供应链的巨大冲击正在改变当前经济格局。已导致跨国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在减弱,其一直拥有的全球研发、全球销售、全球服务能力在瓦解。
不同于以前经济危机,本次疫情最先受到打击的是物流体系。西方很多经济体各种“断供”和“断需”,这实际上对当今的全球化造成了致命一击。跨国企业无法实现商品的全球调度,国际航班绝大部分已经取消,导致货物到达不了目的地。
中国已经在2月中旬开始恢复生产,3月和4月的数据来看,基本上稳定了全球供应链。目前中国集中了全球制造业产能的约30%,在电子、机械和设备制造等许多领域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竞争优势。只有中国可以有效提供西方国家所需要的多数产品和服务,因此中国也将成为这一轮供应链调整的重点对象,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5G为基础的新型产业链构建全球互联互通。疫情对全球化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物流和人流的阻断,但是却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没有3G就没有“社交网络革命”,没有4G就没有“电子支付革命”。5G时代,全球产业链必将重构。重构的方向将是需要大数据支撑的人工智能、物联网、远程服务、虚拟场景等新兴科技产业。
中国在本次疫情期间展现出“远距离经济”的广泛可能性:学生在家上课、企事业单位员工远程开会和办公、居民在家网购,各种经济活动正在加速网络化,人们日常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可以说,本次疫情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催化剂,加快新时代的到来。
疫情暴露资源全球配置的脆弱性,海外疫情正从供给及需求两端压缩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事实证明,中国经济规模应足以支撑最基本的资源配置需要,中国应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尽量避免国际突发事件导致产业链、价值链断裂。此外,推进新技术应用,推动高质量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占领全球化更新的经济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