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自贸新片区要敢啃“硬骨头”

文章来源:贸易谈判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16 浏览次数:219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是打造成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

区分六类功能区

特殊经济功能区是一个国家为了发展宏观经济划出的一块区域,给予相应的税收、法律、监管等优惠政策,从而达到促进工业制造、吸引外商投资、增加出口等目的。

世界银行发布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发展报告》将特殊经济功能区分为六类,分别为:自由贸易区,即一国境范围内的免税区,主要提供仓储储存、物流分配和转口贸易服务;出口加工区,以促进出口为目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园区;企业区,主要设立在相对贫困的城市或农村区域,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津贴等优惠政策来复兴经济;自由港,设立于港口城市,是范围较大且功能综合的自由贸易区域,可以提供全面的服务以及优惠的外商政策激励;单一工厂出口加工区,通常设在工厂内的出口加工区域,享受政策优惠却不需要位于某个特殊经济功能区之中;特殊功能区,是以上各类区域的复合体,通过优惠政策、贸易、物流等方式以刺激经济增长。

按照这一区分,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应属于“特殊功能区”。由于复合了各种类别,区域内环境较为复杂多变,因而往往具有较大的自我管理权限。

在两个方面形成突破引领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及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持续减少。为了限制资本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再次涌现。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此大背景下,设立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并将其定位为特殊经济功能区,有望在两个方面形成突破与引领:

一是加大力度吸引外资。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是着力解决制度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国先后成立了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力推动了贸易便利化。但调研发现,现有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面临了不少瓶颈,主要原因在于协调成本过高、风险利益不匹配导致的制度创新动力不足。

现实中,一些创新意愿较强的自贸试验区也仅仅倾向于在备案、电子申报等非重点制度上进行微调,对于那些“难度大、意义深”的关键性领域的制度创新存在不敢“啃硬骨头”的情况。有鉴于此,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总体考虑是实施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实行有差别的探索,进行更大的风险压力测试,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整合金融物流海关各类资源
结合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定义及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设立动因,建议新片区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索和创新:

第一,经济密度。新片区的定位应属特殊经济功能区中的特殊功能区,而非简单的物理面积扩张,更是功能的集聚。要通过整合金融、物流、海关等各类资源,显著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影响力。

第二,区内制度。应明确在新片区内实施更为宽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同时,要想充分激发新片区的创新热情,中央的适度放权、国家试验政策、为地方谋求发展之间的平衡都需兼顾统筹。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简化协调审批流程,建立合理保护机制。

第三,吸引外资。全国人大日前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规定,国家根据需要,设立特殊经济区域,或者在部分地区实行外商投资试验性政策措施,促进外商投资,扩大对外开放。这为新片区加大促进外商投资力度提供了法律支持,也给予新片区更大权限的创新自由。

总之,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增设体现了中国进行更深层次改革开放的决心。在新政策、新法规的保驾护航下,有理由期待新片区发挥“特殊功能区”效应,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院长、WTO中国讲席研究院教授)


——转载自《解放日报》201904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