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季显娣: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还需努力

文章来源:贸易谈判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07 浏览次数:75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即一国出于参与全球分工,分享全球市场和资源,确保其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经过国家的战略规划,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可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前哨战略平台城市。如今成熟国际贸易中心有纽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等城市,本文通过对标成熟国际贸易中心,指出上海建设短板,并提出完善建议。

上海目前存在的短板

金融监管制度与运行方面。纽约、东京等国际贸易中心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金融制度,这些贸易中心城市都设立了离岸金融相关制度。与之相比,上海存在很大差距,如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跨境国际结算业务处于起步阶段,这些使得上海在吸引外国金融资本遇到了障碍,难以与其他国际中心进行竞争。

对外贸易政策方面。国际贸易中心均是世界著名的开放型城市,实行自由的经济政策,而上海一些贸易政策,使得外商进入上海有一定的阻碍,这不利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立。

产业结构方面。以上四大贸易城市均完成了制造业到发展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现在,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成为它们重点发展领域。而上海目前还没有完成产业结构转型,上海第三产业占全市GDP比重一直处于50%左右,国际贸易中心则处于70%以上。

基础设施方面。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均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如2016年,纽约开展第19EB-5投资项目,该项目将为纽约市民提供全球最快的无线网络;新加坡政府则建立了独特的电子道路收费制度。与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相比上海的航线分布较少,内陆货运、信息技术方面也较为落后。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建议

创新金融制度。目前,上海正在开展自由港的建设,应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制度和规则对接,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为核心,通过自由港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与离岸贸易。

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上海可以利用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成为市场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深化口岸通关模式改革,建立健全包括内资、外资、外贸、外经并涵盖物流、融资、供应链管理、技术检测等多方面的商贸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以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上海应将低端制造业逐渐转移出上海,优化高端制造业,完成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提升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信息、文化等新型服务产业的比重,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发展具有品牌效应的产业。同时,引进高精尖人才,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长三角大都市圈。上海要发展为国际贸易中心,必须要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上海可以利用经济优势,构建海、陆、空立体式交通网络,提高运作效率。推动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完善城市之间公路、铁路建设。确立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的组合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增加货物吞吐量。

作者介绍

王茜:国际贸易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全球价值链、金融服务贸易。

季显娣: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

——转载自《国际商报》20183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