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全球产业链出现区域化碎片化趋势,新发展格局下如何锻“链”长板?

文章来源:贸易谈判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次数:393

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推进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我国跟国际社会及其他国家的交往会减少,更不意味着推行内向型封闭经济的发展模式,相反,我国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减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了暂时性断裂。在出口方面,各国对于制成品的需求明显下降,加之各国之间的贸易、航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外订单明显减少。与出口相对应,我国的进口同样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作为需求方,我国汽车、电子等行业对于如半导体原材料等进口产品存在着较大的依赖。然而由于疫情影响,企业无法及时获取相应原材料,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甚至一些工厂因缺乏原材料而不得不选择停工停产。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从主观上谋求“中断”产业链的全球化配置。一方面,在产业链全球布局受阻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开始从立法层面切断全球产业链。例如,美国先后宣布实施《紧急状态法案》和《国防生产方案》,并要求关键产业链必须全部搬回美国。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导致的政治风险不断上升,“脱钩论”从主观上进一步加剧了产业链的“中断”。因此,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不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均对我国产业链的全球化配置产生了巨大影响。

《建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在全球产业链出现区域化、碎片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推进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首先,在立足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增强国内产业链的韧性。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最为突出的问题无疑是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制约了企业在疫情背景下的生产和发展。因此,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应首先聚焦于自主能力的提升,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强化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加强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的保障能力,降低相关产品的外部依赖程度,降低由于“卡脖子”技术而导致企业停滞的风险,防止由于产业链断裂造成的生产窘境。同时,充分利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低关税的政策和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吸引产业链中薄弱环节企业落地我国自贸试验区,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纳入我国可控的地理距离之内,增强国内产业链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提高企业高技术领域的投资水平,为企业投身高技术领域研究提供相应保障,逐步提升我国企业在相应产业链中的位置,为形成以我国为主的全球化产业链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在区域层面推动形成以我国为主的产业链布局。自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之后,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蒙内铁路等在内的“一带一路”优势成果不断显现,“一带一路”已开始惠及沿线国家。与此同时,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疫情海外肆虐的背景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顺利完成签署,无疑为亚太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一剂强心针。在RCEP签订的基础上,我国应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优势,畅通产业链的物流通道,与周边国家形成互补型产业链结构,提升以我国为主的区域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推进与周边国家自贸协定的签署,并推动相应的贸易数字化转型,降低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成本,进一步增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在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提供海外支撑。

最后,联合更多WTO成员携手推进WTO改革,使全球产业链重归正轨。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了新的高度,而WTO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我国应联合更多WTO成员推进WTO改革,共同应对新冠疫情,逐步将产业链“碎片”重新连接。我国应以WTO第十二届部长级会议为契机,就投资改革、补贴问题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电子商务谈判等关键话题与各成员国展开进一步沟通和交流,寻求多边协商下的最大“公约数”,共同就疫情后的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链发展进行讨论,进一步消除WTO成员间的顾虑,增进成员间沟通,恢复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产业链中断,在推动WTO进行必要改革的基础上,使全球产业链重归正轨。

作者为世界贸易组织讲席特聘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和世界贸易组织讲席(中国)研究院院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