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陈显敏女士、张健先生,各位同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会展与传播学院,再一次向全体新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拨冗莅临此次典礼的两位嘉宾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向辛勤工作的各位老师表达最衷心的谢意。在大家眼里,或许以为我已经习惯了如此这般的迎来送往,但每年6月的毕业典礼和9月的迎接新生于我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离开与到来中,有收获和希望,也有改变和惊喜,自己日益后移的发际线以及慢慢深刻的法令纹是最好的见证。
谁能拒绝改变呢?
在今年的典礼上,我想分享一个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话题:在今天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拥抱改变?
德国社会学家哈尔特穆特·罗萨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他从经验入手,将社会加速分成三个范畴: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节奏加速,这就是当下的现实。元宇宙、人工智能、ChatGPT这样的创新技术概念已经从理论实验室走出来,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改变着从社会文化观念到各个行业的发展实践。究竟是被技术加持,还是被技术主宰,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在如此富有加速主义特征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敏锐的前瞻性,如何掌控我们自己的生活,是每个个体都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对于学习会展、文旅与新闻传播等应用型专业的你们来说,更是如此。比如,在会展与传播领域,当人工智能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完美地完成一次展会策划或一篇新闻报道时,我们会不会怀疑,自己究竟还能干什么?
当我们想要拥抱时代,时代却不一定在乎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的答案。我们或许可以采取逆推逻辑,在此,我想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他取得了什么。的确,只有创造和传递价值,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在职场上畅行无阻,才能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创造价值呢?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与一名学术研究工作者,我给出的回答是:坚持学习,勇于创新,拥抱改变。
首先,坚持学习,自然是要做好从脑力到心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脑力主要指涉智识水平与思维能力,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征不但要求我们夯实专业基础,还要学会跨学科学习和思考,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工具。前不久,我随学校代表团拜访了WTO、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等机构,也见到了几位杰出校友和正在联合国贸发会议实习的同学,他们几乎都认为掌握第二外语和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必不可少。
心力,则涉及个人格局视野与精神意志。我们要注重拓宽视野,增强国际化意识。“外,经,贸”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金字招牌。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积极去掌握、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地球村。同时,也只有不畏艰难险阻,敢于走出舒适圈,才能看到更壮阔的风景。杜甫有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就说到了第二点:勇于创新。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人类历史上的突破性发展都建立在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之上。创新思维的实质是以批判与反思为基础,用新的方式思考,并勇于挑战传统,以推进自我的革命,推动行业和社会的进步。
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除了以读书思考来积累智力与心力,同时还需要多关注社会问题和产业发展实际来践行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具身化的场景中与书本对话,与问题对话,与他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从课堂到田野的路有多长?我想说,我们会展与传播学院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平台,以后同学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导师指导、学科竞赛、实习实践和校友网络等非常多元化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创新能力。
从本质层面来说,创新就意味着改变。所以,我的第三个主题关键词是拥抱改变。
破茧成蝶,是生物学层面的改变;天涯若比邻,是电子时代带来的沟通方式的改变;现金变成支付宝和微信,是支付方式的改变。身处一个技术时代,谁都不能拒绝改变。面对不稳定性和更令人不安的不确定性,若要不被技术与时代所异化,并在某个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唯有拒绝庸碌与躺平,坚持学习,积极思考和敢于创新。
借用于丹老师对旅游境界的划分,我认为读大学大概也有三重境界:遇见不一样的风景,遇见不同的生活方式,遇见不同的自己。希望大家都能规划好并充实地过好四年大学生活或两年多的研究生生涯,做最好的自己。
祝愿各位同学在接下来的几年时光里学业有成、健康快乐,在与时俱进和拥抱改变中不断成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