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货币政策能救日本经济吗

作者:陈子雷时间:2013.5.10

    去年底,以安倍为首的日本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击败民主党重返政坛。安倍上台后,首先制定了经济再生计划,试图通过重振日本经济来提升支持率,以稳定日本政局,巩固自民党的政权根基。 

    从安倍的经济再生计划来看,当务之急是需要解决困扰了日本二十多年的通缩问题。为此,安倍内阁制定了2%的通胀目标,试图通过增发货币、从市场购入资产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以制造通胀预期,解决通缩问题。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安倍任命原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为日本央行总裁,力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 

多国担忧下药过猛易引发全球“货币战” 

    黑田东彦上任伊始,立即宣布将提前实行开放式QE,用两年左右时间将日本的基础货币翻番增至270万亿日元,同时扩大购买长期国债和风险资产,直至实现2%的通胀目标。 

    在今年G20峰会前,为了消除美国对日本货币政策的顾虑,日美两国进行了沟通,美国政府以日本参加“TPP”谈判、对美国开放其国内市场为交换条件,对日本的货币政策公开表示了支持。同时,在本次博鳌亚洲论坛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也一改年初“坚决反对货币战和货币竞争性贬值”的态度,声称日本的“非常规措施”有助全球经济增长。 

    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央行就一直采取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一直苦于无法阻止持续的通缩和日元升值。这次日本央行一意孤行加大放量宽松力度,无异于给病入膏肓的日本经济开出一剂猛药,孤注一掷豪赌日本经济未来的赌徒心态也可见一斑。事实上,由于放量宽松政策将引起日元大幅贬值,因此自政策出台以来,日元对美元已经贬值23%以上,对各主要国家的货币也相继贬值。各国开始担忧日本的放量宽松政策可能引发全球“货币战”。近来,美国媒体也开始对此表示担忧。 

真正目的——转嫁汇率风险于贸易伙伴国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通胀和通缩同属货币现象,因此通胀和通缩与货币供给量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上,产业革命以后的西方国家也有着多次治理通缩的经验。其中,绝大多数的通缩属于由经济危机引起的短期性物价下跌,一般下跌幅度较大。但是类似于日本持续二十年的物价平缓下跌现象,历史上仅有1814-1837年和1873-1896年在英国出现过两次。 

    从日本治理通缩的方法来看,泡沫危机以后日本央行多年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增加流动性,以消除通缩现象。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从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货币供给量及高能货币的变化与CPI指数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多年来日本央行所一直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解决其通缩问题。因此,造成日本通缩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于其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障碍,而并非单纯的货币现象,依靠放量宽松政策不能解决其通缩问题。那么,为什么日本央行仍然一意孤行不断加大放量宽松政策的力度呢?其真正目的还是在于贬值日元,将汇率风险转嫁给中国等贸易伙伴国。因此,中韩等各国对于日本引发“货币战”的担心也绝非“杞人忧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