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子雷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16.7.4
战后的日本经济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增长期、转型调整期、稳定增长期和长期停滞期。在前四个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投资引领、出口创汇、打造品牌。在后一时期,日本多次进行经济结构改革,但仍难以解决发展“瓶颈”。
日本通过“海外投资”战略,实现了产业链从“本土日本”到“海外日本”的转变。研究日本“海外投资”战略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资本和企业“走出国门”,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本版编辑特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作一解读。
规避内外负面因素
日本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以对海外直接投资引领企业实施向海外的生产转移,在发达经济体打造海外研发和商务服务中心,在发展中国家构建日本元素、海外制造、全球销售的产品出口基地。
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以后,随着日元对美元的不断升值,日本企业开始面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困境,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国内出现产能过剩格局。
为了充分发挥日元升值所带来的资产效应,日本大力实施企业向海外的生产转移,开拓国际市场。从企业层面上看,日本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和投资建厂,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其“海外出口基地”,充分利用对象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并最终形成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出口。
从日本企业的投资特征来看,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增加值较高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部门,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主要集中增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加工型产业部门。
可以说,日本企业把握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通过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不但规避了日元升值和贸易摩擦等外部负面因素,也较好地规避了国内产能过剩和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内部负面因素,打造了具有日本元素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了全方位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金元“开路”换取利益
在日本经济利益遍布全球的背景下,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日本在政治和防卫等方面追求“大国化”的倾向也变得愈发明显。
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的不断上升,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加强了政府对外开发援助(ODA)力度,向相关国家提供日元优惠贷款,推动日元的国际化,以配合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援助金额从1971年的5亿美元迅速增加至1980年的43.2亿美元,约占当时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0.35%。
从日本实施政府对外开发援助的经验来看,早期的援助形式主要是通过向当事国的电站、道路、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提供日元优惠贷款,以此获取相应的工程建设项目,为日本国内龙头企业走出国外提供商机。
随着当事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日本构建海外生产基地的物质条件开始不断成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美日贸易摩擦频发,日元升值幅度加大,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实施海外生产转移。2003年8月,日本政府出台经修改的《ODA大纲》,明确提出日本政府应积极面向全球形式、机动灵活地实施开发援助项目,并要求通过政府对外开发援助的实施来最终实现其“国家利益”。
其中,基于对地缘政治和构建全球产业链的战略构思,日本政府认为今后亚洲地区将对日本的安全和繁荣带来更加重要的影响,因此援助重点也聚焦于东亚、南亚和中亚地区。可以说,日本通过政府开发援助项目,为实现日本企业走向海外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日本在外交和安全,包括提升国际形象等方面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转型,开发援助形式也开始有所转变,从工程援建、基建投资等“硬件”援助开始向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管理咨询等“软件”援助方面转变。
海外投资三大特点
一,政企联动,相互配合,民间投资贸易和政府开发援助相结合。
单纯从实现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日本实施“海外投资”战略的最大特点是民间投资贸易与政府对外援助相结合,在确保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海外供应的同时,引导企业向海外的生产转移,开拓海外市场,确保日本产品在海外的市场占有率,以弥补日本国内市场规模小、需求不足等短板。
为了给企业的海外投资、生产、销售提供方便,日本首先由政府出面推动对外开发援助,为当事国提供优惠贷款,承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下一阶段国内企业的海外生产转移创造条件。企业的海外生产可以给当地带来就业、创造税收,有利于当事国的经济发展。而这一切又可以提高当事国的债务偿还能力,降低当事国的财政风险,确保企业投资的回报,并可帮助日本最终实现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以及国家利益链的构建,使日本跻身全球制造业强国之列。可以说,日本正是通过政企联动、官民并举的方式,实现了其“海外投资”的战略目标。
二,软硬配套”,基础建设和制度设计相结合。
在日本实现“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层面通常采取“软硬配套”,即基础建设和制度设计相结合的做法。通过日元贷款来提供基础设施保障;通过推动双边经济伙伴合作协定来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从“硬件”服务提供方面来看,日本政府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加强对当事国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技术服务、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以及提供融资贷款来帮助当事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日本企业打造海外生产基地提供物质基础。
战后,日本一直坚持“制造立国”和“贸易立国”的原则,这一特色使其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开始加快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在鼓励企业使用日元进行贸易结算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对外开发援助来提供日元优惠贷款,以采购国内企业的出口产能,不但有利于规避美元贬值带来的风险,而且还有利于推动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此举可谓“一石二鸟”。
其次,从“软件”服务提供方面来看,日本政府一方面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另一方面,与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或者经济互补较强的国家开展自贸谈判,签署双边和区域性自贸协定,通过降低甚至取消关税来尝试全方位开放市场,推动与对象国之间更深层次的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通过这一举措,日本可以改善与海外相关国家的通商环境,尽可能地谋求对象国的市场开放,为日本企业和产品打入对方国家提供制度性保障。
在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国土狭窄、国内需求有限,加上国内产业链比较齐全,产品竞争力较强。因此,除能源、原材料等刚性需求以外,海外产品通常难以在日本国内市场获得一定的占有率。可以说,日本不但拥有全球较低的市场准入标准,还拥有全球较高的非关税壁垒。这一优势使得日本可以在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的同时,不断蚕食海外市场,获取巨额贸易顺差。
三,互联互通与产业集聚相结合。
多年来,日本采用政府开发援助引导,企业海外投资跟进的做法,在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本土为龙头的产业链,帮助建立和完善当事国的基础设施,与日本本土构建起互联互通的交通网和物流网。鉴于日本国内“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预计今后日本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将不断加快。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仍继续以全球为视野,打造世界制造业强国,而东亚地区则是日本“走向全球”的桥头堡。目前,东亚已成为日本在海外产业链最为完整和最为密集的地区。目前,东亚地区的区域内贸易进出口主要以中间产品和零配件为主,而东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贸易出口则以最终消费品为主,日本在其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
经济外交核心所在
与民间投资贸易相比,政府对外开发援助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和政策性。作为经济外交的核心所在,政府对外开发援助与外交政策、军事战略形成“三位一体”,是现代国际政治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日本首相安倍试图通过修宪来实现其所谓的“正常国家”目标,政治上的“入常”,军事上的“海外派兵”和经济上的“全球制造”,正是国家对外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战后日本早期的政府开发援助源于战争赔款,后来日本意识到政府开发援助不仅有利于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开拓,还有利于提高国际政治地位和话语权。因此,之后日本的政府对外开发援助往往有着独特的战略意图和目标,希望在外交上通过利益交换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
我国与日本有着不同的国情,借鉴日本实施“海外投资”战略的经验与教训,有利于我国更好地推动资本和企业“走出国门”,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互通有无,互惠共赢。“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为今后我国开展经济外交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