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日企折戟海外反映转型之痛

作者:陈子雷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7.7.24

  

上世纪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开始逐渐步入经济转型期。特别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明确将“消费立国”列为国家战略。受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众多企业纷纷移师海外,在不断开辟新的商品与服务市场的同时,通过多元化投资和企业并购等方式,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其中,全球闻名的日本跨国公司等基本在此转型企业之列。但是,近年来以产品制造享誉全球、以成功转型闻名于世的日本跨国公司却纷纷在海外“折戟沉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本跨国公司的“转型之痛”。

  

首先就是成立于1904年的日本东芝公司。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芝公司成功转型,开始移师海外实施多元化生产和经营,取得诸多业绩。但是,自进入本世纪以后,东芝公司开始染指全球核电业务。2006年,东芝公司收购西屋电气想借此获得下一代核电技术,以便进一步开拓全球核电市场。2015年,东芝公司再次通过西屋电气收购了美国CB&I公司的核电业务子公司,但没想到此次收购却成为了东芝公司“噩梦”的开始。根据东芝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实施并购后,西屋电气负债总额不降反升,攀升至98亿美元。受此拖累,东芝公司2016财年合并业绩最终亏损创历史纪录。经过再三权衡和多方博弈后,东芝公司最终宣布旗下的西屋电气正式向纽约联邦破产法院申请适用《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条。随着西屋电气申请破产保护,东芝公司也将全面退出全球核电业务。为了改善和健全公司财务状况,控制负债规模减少亏损,东芝公司做出了拆分出售旗下部分半导体业务部门、增加其他公司融资额度等决定,以便集中和优化资源,提高公司整体产品价值,为公司内部重组筹集足够的资金。受此打击,东芝公司已经一蹶不振,在短期内难以重振旗鼓。

  

其次就是日本著名企业高田公司。闻名全球的汽车安全产品制造商日本高田公司成立于1933年,公司原本是一个经营工业纺织品的家族企业于上世纪80年代利用自身技术的优势,成功实现企业转型,其后逐步成为全球第二大安全产品制造商,以制造生产安全气囊、座椅安全带和儿童汽车座椅、方向盘系统和其他汽车零部件而闻名于世。其中,高田公司的安全气囊销量约占全球20%的市场份额在汽车安全带、儿童座椅、方向盘系统和其他部件等领域也占据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高田公司却一直因汽车安全气囊质量问题而饱受诟病,并引致其麻烦缠身、官司不断。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高田公司的问题气囊仅在美国就造成了十多人死亡。受此影响,高田公司在美国不但遭遇集体诉讼还受到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等部门的调查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处罚。同时,美国司法部指责高田过去10多年来持续系统性地篡改与产品安全相关的关键检测数据,将公司生产与利润置于消费者安全之上,表示将追究其刑事责任。20172月,日本高田公司对在美销售问题安全气囊过程中存在欺诈表示认罪,同意支付10亿美元刑事罚金,并与美司法部达成和解协议。受此打击,高田公司已元气大伤,回天无术。625日,高田美国子公司在特拉华州已经申请破产保护,日本母公司也于626日向东京地区法院申请了保护,使其成为日本二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制造业破产案例。同时,均胜电子旗下的KSS公司表示同意以19亿美元收购高田除了与问题气囊召回有关的全部资产。据统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因制造生产的汽车安全气囊存在质量问题而面临巨额赔偿的高田公司,其负债总额已经超过了1万亿日元。根据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告示,高田股票将于727日退市。至此,拥有84年企业历史的高田公司黯然倒下。

  

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为各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扩大海外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面对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争夺全球市场份额、在竞争中求生存,诸多知名企业也不得不加快其转型步伐,积极构建全球产业链,以全球为视野实施多元化投资、生产和经营模式。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如何管控企业产品质量、资产负债以及生产经营风险也成为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因此,以上两个事例不但表明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日本企业传统经营模式一去不复返,也给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跨国公司提出了警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