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有一门历史悠久的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自1960年建校以来,该课程一直是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秉承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对外经贸优势特色,该课程先后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等荣誉称号。该课程教学团队曾获第一届上海市教学团队称号,2018年获评校文明组(室),2019年荣获上海市“教育先锋号”。在日前举行的三全育人”建设中期推进会暨2019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国际经贸学院MIB中心主任沈克华副教授代表课程教学团队作了交流发言,分享了近年来教学团队在网络在线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该课程教师团队负责人国际经贸学院张永安教授和在线课程建设负责人沈克华副教授,倾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团队近年来如何将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成果体现在课程建设中。
把优质资源建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先后完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任务后,课程建设在国内同课程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自2016年以来,课程教学团队把主要目标放在了在线课程建设上。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移动设备和网络的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逐渐发生着转变,碎片化学习成了学生课堂学习之外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线课程正是一种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有效载体,只需要花10-15分钟的时间,就能看完一段视频,了解到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二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家优质教学资源,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而在线课程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让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学习共享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也扩大该门课程在全国的影响力。
在这一理念推动下,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根据在线课程需要编写微课拍摄脚本,委托专业制作公司拍摄32个单元10-15分钟的微课教学视频,并上传好大学在线平台让全国大学生共享。该课程2016年成功申报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项目,并于2018年验收通过,获得优秀等级。在这一基础上,2018年,课程教学团队又和全国影响力比较大的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合作签订协议,面向更多的大学生和社会相关专业人士免费开放共享,并增加了8个单元的案例分析视频,并开设了连线专家解读贸易热点专栏。目前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全国开放共享,已开课2期,每期选课人数万人左右,居同类课程之首,该课程在全国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在线课程网站不仅有各类教学视频,还设有测试答疑区、教师答疑区、课堂讨论区、综合讨论区四个互动版块。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对应的板块内进行提问,老师也会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和讨论。沈克华副教授表示:“在线课程另一大好处就是线上互动过程中,学生在提问和互动时处于一个相对放松和舒适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紧张和害羞不敢当面向老师提问和讨论,但是在线上,一些学生会针对某个问题和我进行讨论,当打破陌生感后,学生愿意畅所欲言、如同当面交流一样生动有效。”张永安教授补充说道,在线课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新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方式。以前新进教师的培养更多的是通过老教师手把手教,而有了在线课程之后,新教师可以先通过观看老教师的教学视频,再有针对性的向他们请教,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把在线课程向教育资源稀缺的西部边远地区推广
今年5月底到6月初,课程教学团队教师分别赴西藏大学和新疆喀什大学,在祖国边远地区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在线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辅导。其中,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何欢浪教授与沈克华副教授在西藏大学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面授指导,并为相关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和学术讲座。张永安教授和沈克华副教授在喀什大学开展“中国自主改革开放的步伐彰显大国责任”和“边疆贸易、贸易方式与贸易中心城市选址”的学术讲座。
提起这一段经历,张永安教授和沈克华副教授讲述了此次西藏和新疆之行的缘由。他们说,建设和共享在线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优质课程资源在各地区的不均衡问题。一些优质课程资源欠缺的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在线课程的形式,弥补本校课程资源不足的情况。在推广我校在线课程之初,张永安教授就提出,要把课程推广到边远地区、最需要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优质课程资源的高校。于是,课程教学团队确定了前往西藏和新疆的高校推广课程,并积极开展接洽沟通事宜。经过多次协商,今年4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率先被西藏大学正式引进,作为西藏大学财经学院专业选修课,第一期196位学生选读。
双方课程合作模式以“在线课程学习+教师上门面授指导+智慧教室远程直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在西藏大学期间,何欢浪和沈克华两位老师克服高原反应的影响,与近200名学生进行面授指导,并在雪域高原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专业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张永安教授表示,下一步,学院还将与西藏大学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师资培训等事宜探讨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同时新疆喀什大学也将于9月正式引进《国际贸易实务》在线课程。他相信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一定能探索出了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
双方课程合作模式以“在线课程学习+教师上门面授指导+智慧教室远程直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在西藏大学期间,何欢浪和沈克华两位老师克服高原反应的影响,与近200名学生进行面授指导,并在雪域高原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专业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张永安教授表示,下一步,学院还将与西藏大学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师资培训等事宜探讨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同时新疆喀什大学也将于9月正式引进《国际贸易实务》在线课程。他相信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一定能探索出了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
在课堂教学中,团队教师注重积累知识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融盐于汤”才能有“知”有“味”。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张永安教授与学院黄建忠院长领衔教授团队为学生开设有关中欧经济关系、中美贸易摩擦、自贸区与自贸港建设、“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贸易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把脉国际贸易发展方向和企业全球化格局,发挥知名专家学者的影响力,引导学生站在正确的立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建设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张永安教授说,课程和思政两个不是割裂的事物,不能在课堂中用说教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而是要润物无声的将思政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他举例说,比如稀土出口就涉及到绿色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的内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正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他总结说,要做好课程思政,首先老师思想高度一定要高,政治站位正确,同时对课程体系、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思政的元素用鲜活的案例融在各知识点中。
把教书育人融入学生成才过程
谈到“三全育人”,张永安教授说,课程教学团队一直秉持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的本分,自从决定投身教育事业,站上讲台的那刻起,就要承担起青年学生引路人的职责。如果说课程思政是通过“言传”育人,更要通过“身教”,从每个人身边点滴小事做起,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成长和进步。他特别提到了自己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辅导少数民族学生吾尔开西的事例。
在访问新疆喀什大学期间,张永安教授带母校老师们特地前往叶城县乌夏巴什镇,看望了在当地从事民政工作的我校2016届优秀校友吾尔开西。吾尔开西是维吾尔族学生,在大学期间曾两次修读《国际贸易实务》,但都没有获得通过。当他再次修读该门课程,正是张永安教授教授这门课程。张老师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多次与他谈心交流,了解他学习存在困难的原因。张老师细致地询问:汉语是否都能听懂,英语基础是否扎实?当得知他汉字书写较慢,所以笔记总是记不全之后,张老师对他说:“你上课就坐第一排,笔记能记多少就记多少,然后把它整理出来。”随后,张老师帮他“量身定制”了学习方案,每周抽空帮他进行一对一的学业帮扶。在张老师关心和指导下,吾尔开西坚定了学习信心,顺利完成学业毕业。毕业后,他放弃在乌鲁木齐等新疆大城市工作机会,主动要求到最基层工作,立志以所学为家乡建设服务。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吾尔开西一直尊称张老师为恩师,经常与张老师沟通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分享工作中取得的收获。吾尔开西曾在校期间对张老师说,毕业后一定回新疆工作,希望张老师有机会来他家做客。3年后的新疆之行,履行了他们当时的约定。
《国际经贸实务》课程作为学校历史最悠久的课程之一,所编写的教材《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曾获评经贸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累计发行超过百万册。教材作者吴百福、徐小薇、聂清也都曾经是该课程的负责人。由张永安教授任主编、沈克华副教授任副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201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从上海市精品课程到国家级精品课程,从精品课程建设转型在线课程建设再到课程思政改革,在课程教学团队不断完成新老交替的过程中,不变的教学团队对三尺讲台的热爱和对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保持一份敬畏之心。教学团队教师表示,将继承课程的优良传统,立足本职岗位,在教书中探索和实现育人,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全球通用商科人才。
(来源:学校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