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者:陈豪发布时间:2022-07-15浏览次数:2259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有益经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上海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一流本科建设试点方案》等文件精神,现就本市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推动课堂教学革命,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建设一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

(二)基本原则

坚持课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发展,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坚持统筹规划。统筹规划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优化整合各类市级课程建设和认定项目,构建具有上海特色、多类型、多样化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以新理念、新方法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坚持特色发展。依托高校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重点支持基础扎实、成效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让优的更优、强的更强,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三)建设目标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经过两年左右时间,通过“先建设、重应用、后认定”的方式,建设 1000门左右市级重点课程,认定600 门左右市级一流课程,构建具有上海特色、多类型、多样化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市级重点课程

高校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一流本科课程融入一流本科建设整体方案,以新理念引领本科课程建设,优化和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校级课程建设体系。

市教委遴选一批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市级重点课程建设覆盖各种类型课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科学性、先进性的现代教育思想,注重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鲜明特色。

(二)认定市级一流课程

市教委遴选认定一批市级一流课程。市级一流课程应注重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体现教学改革成果,在本市乃至全国达到同类课程先进水平。

优先认定以下课程:专业使命与价值引领相融合、专业教学与课程育人相融合的课程;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建设和讲授的名课、基础课和专业课;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课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课程;聚焦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能力的信息技术类课程;面向问题解决或知识发现能力培养的课程;多途径能力达成的实验实践类课程等。

市级一流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六类课程:

优质在线课程。主要指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式授课为主的课程,以开放共享、建以致用为原则,充分借鉴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上的特点和优势。认定 50 门左右市级一流课程(优质在线课程)。

线下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增强课堂互动, 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焕发课堂生机活力,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认定 150 门左右市级一流课程(线下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大力倡导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质在线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认定 200 门左右市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主要指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项目为目标的课程,突出应用驱动、资源共享,通过“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认定 100 门左右市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社会实践课程。主要指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认定 50 门左右市级一流课程(社会实践课程)。

示范性全英语课程。主要指结合学校全英语专业规划,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跨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国际同类一流专业核心课程为参照,选用经审查合格的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作为主要教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先进,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外语水平高,形成示范辐射作用。认定 50 门左右市级一流课程(示范性全英语课程)。

(三)成立课程专家组织

成立上海高校课程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本科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分类指导,组织制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相关指南,并为市级和国家级课程遴选提供相关咨询建议。

成立上海高校一流课程建设联盟,引导各高校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发展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引领,推进一流课程的共建共享和学分互认。

(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高校应建立健全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等,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探索成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联盟,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支持专家学者编写高水平教材,及时更新和补充教材的知识内容,完善丰富教学案例,加快建设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支持高校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五)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高校应加快形成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教育教学云服务体系,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 教育”新形态。

三、组织管理

(一)市教委负责统筹规划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遴选认定市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积极推动一流本科课程开放共享。

(二)各高校加大课程建设支持力度,做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完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优化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营造重视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部属高校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双一流”建设配套资金等各类资源支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地方高校统筹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项目”“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等各类资源支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