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研究所和国家开放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了“地理与贸易”学术研讨会

文章来源:科研处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0 浏览次数:796
    为促进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和国家开放与发展研究院于2015年5月5日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联合举办了“地理与贸易”学术研讨会。我校科研处处长陈子雷教授、国际经贸研究所所长黄建忠教授、副所长沈大勇研究员和国家开放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孙楚仁研究员以及何欢浪、蒙英华、赖俊平等博士和研究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沈大勇书记主持了开幕式,陈子雷处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我校的研究特色、研究平台和师资力量。
    在由陈子雷教授主持的“地理、发展与贸易”论坛中,唐为博士首先报告了其论文“Does city-county merger in china promote local economic growth”。其论文从集聚和区域整合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城镇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中国城镇扩张可通过提高区域整合以及集聚经济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梁文泉博士报告了“不安居,不消费:为什么排斥外来人口不利于本地人口的收入”。他们的研究发现移民的汇款行为会降低本地居民工资、提高本地居民失业率,同时增加本地居民的工作时间。同时,户籍制度限制移民消费进而增加的汇款行为不利于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研究生胡颖报告了其与导师陈勇兵副教授合作的论文“政治冲突与中国出口微观结构”。他们利用全球贸易数据和GDELT数据考察了国家间政治冲突与合作如何影响出口国的二元边际结构。复旦大学熊瑞祥博士的论文“Inter-sector relatedness and industrial policy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china's exporting processing zone”在考察出口加工区政策对于本地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还探讨了该政策的效率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地比较优势。他们发现出口加工区政策并没有带来无条件的出口利益,但是在目标产业与本地生产结构之间的关联越紧密时出口加工区政策会对出口产生正面影响。
    下午的论坛由我校国际经贸研究所所长黄建忠教授主持,论坛主题为“异质企业贸易与贸易转型升级”。徐美娜博士首先报告了其与Sandra Poncet博士合作的论文“贸易中间商的质量识别作用”。他们从质量识别角度考察了中间商在贸易中的作用,得出了一般中间商确实不具备质量识别作用,但专业中间商起到了质量识别的作用的结论。赵瑞丽博士报告了其与孙楚仁博士合作的论文“城市化经济、产品空间转换与城市比较优势”。作者从动态比较优势角度,发现集聚会有利于地区的产品转为具有比较优势产品,且会加速与当地联系度较为紧密的产品的转换速度。汤毅博士的论文“贸易自由化、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则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层面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从贸易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角度,考察了企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来源,他们认为贸易自由化会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且发现关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效应随着企业的生产率提高而降低。浙江大学的许为博士的论文“产品空间与中国比较优势演进”则从产品空间角度考察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演进。他认为产品空间的异质性对于中国比较优势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建议我国的贸易结构升级应不仅仅注重技术升级,也应该注重产品质量提升。
    在此次会议中,青年学者们就报告论文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和观点交换,并得出了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政策建议,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
     
(稿件来源:国际经贸研究所、国家开放与发展研究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