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十周年,国家与上海密集出台《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与《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上海如何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进程,我校高运胜与闫海洲等教授在《文汇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为上海逐步从商品要素流动开放向包括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在内的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和更大力度的制度型开放转变建言献策。
7月16日,高运胜教授还在《文汇报》发表《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上海如何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文章,针对国际发展环境日益严峻背景下,上海积极引导、有效发挥跨国公司投资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关注多边与区域投资便利化议题,发挥上海“试验田”功能;第二,加快双循环全球资源配置,加强上海核心节点城市作用;第三,推动新模式与新业态发展,提升上海总部经济能级。
8月22日,闫海洲教授在《解放日报》刊发《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升能级》文章,基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内涵、服务功能、连通机制和区域梯度发展高级化的特征,建议自贸试验区制度开放经验扩大至“一核两带”,提升上海自贸试验区和虹桥商务区及不同开发区之间的联动,加快长三角整体开放水平,并发挥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推动开放向纵深发展,突出枢纽特色,打通制度差异,填补“创新洼地”。文章观点引起各界的重视,8月25日,上海市社联公众号转载了该篇文章。
8月29日,高运胜教授在《解放日报》理论版头条发表《打造高水平开放“动力源”》文章,围绕临港新片区成立四周年以来取得各项成就,以及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面临一些痛点与堵点,要不断丰富和拓展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实践内容,提出更好优化营商环境、发挥特殊经济功能、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和强化区域联动协同四方面建议,进一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制展开压力测试,将临港新片区建设成为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以上媒体文章凝聚我校长期深耕制度型开放领域研究,服务国家与上海发展战略,为早日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与发挥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核心节点城市提供咨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