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李征 “范叔叔,您好!”昨天,当外贸学院的大一学生柴杨阳带着一张新年卡片,鼓起勇气敲开邻居家大门的时候,对面的范先生先是一愣,很快便显得非常高兴,和小柴互道新年快乐。
这其实是小柴的一份寒假作业——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刚放寒假,要求2500名大一学生都要向邻居道一声“您好”,给他们送上一张贺卡,或者一个小礼物,让邻里关系不再陌生。
用一句“您好”串起邻里之情
在上海高校,外贸学院素以寒假作业新颖、富有教育意义著称,已经连续多年开展了征集“压岁言”的活动,今年该校首次将目光聚焦到邻里之间和社区里弄,布置了“邻居你好”和“您辛苦了”两项作业。该校宣传部长秦淑娟老师说,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邻里的疏远,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此次鼓励学生们用实际行动改善邻里关系,送上真挚的新年祝福,学生们可以用一声“您好”,一张贺卡,或者一个小礼物……来叩开邻居的心,串起邻里之情。
外贸学院团委书记唐旭生告诉记者,90后大学生作为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中成长,进入大学后,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社会,感恩社会。此次实践引导学生关心邻居,关注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告诉社会 “我们长大了”。
“破冰之旅”原来没那么难
昨天下午,国际经贸学院的傅冰颖同学在邻居家门前犹豫了好一会儿,她有点紧张,担心邻居会不理自己,不过敲门之后下面就很顺利了,“以前虽然经常见面,但我们之间并未说过话,比较陌生。这次当晚敲门之后,他们一开始很意外,但是知道我的来意时,还是蛮热情的,还拿出一点小饼干啊、糖果什么的给我吃。我也开始觉得这样的寒假作业很有意义,有助于邻里关系的改善,以后见了面也可以打打招呼了! ”
“第一次和陌生邻居交流心情时,我既紧张,又欣喜。”国际经贸学院的裴沪杉同学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和邻居只是停留在点头之交,顶多见面问候一下,但很少能够经常聊天、喝茶。小裴同学家的楼下住着一位女士,从她搬来至今都没见她和邻居们说过什么话,他决定上门拜访一下。
当小裴敲开邻居家门的时候,她犹豫了好一会儿才邀请他入内。房子有点凌乱,并不是很整洁,也许这也是她犹豫的原因她告诉小裴,自己是在本地上大学的外乡人,他们聊了很多关于大学、关于工作的事,“我发现她是个很健谈的人,只是平常工作太忙,也没有时间和邻里攀谈。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原先的胆怯和尴尬也消失不见了。这次拜访给我感触很深: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就是我们身处的这个地方的名片,给我们留下醒目的标志。没有他们我们就失去了归属感。”
“楼道的邻里一直像亲戚”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面对邻居时,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国际经贸学院的夏泽晓同学颇感自豪:他家所在的社区是农村社区型,邻里之间有很多实在而又热心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见面打招呼是最最基本的。一到重大节日,邻里间还会相互拜访,互赠礼物。家中有喜事,必然盛情邀请邻里赴宴;遇到困难一般也会帮上忙,而不会不理不睬。“其实我和邻居们都已很熟悉了,到他们家串门就像走亲戚一样,我为我有这样的邻里感到高兴。”
会展与旅游学院的俞越同学在给楼上的一对老夫妻一张贺卡后,老夫妻脸上露出了笑容,小俞自己也觉得很幸福,“其实这不是破冰活动,因为之前我也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向他们求助过,是因为下雨天出门没带雨伞和家里的钥匙,他们很和蔼的借给了我。这张贺卡正好表达了我的谢意,一举两得。收到贺卡后,他们也对我表示了感谢,我也由衷希望他们新年快乐,健康长寿。”
这其实是小柴的一份寒假作业——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刚放寒假,要求2500名大一学生都要向邻居道一声“您好”,给他们送上一张贺卡,或者一个小礼物,让邻里关系不再陌生。
用一句“您好”串起邻里之情
在上海高校,外贸学院素以寒假作业新颖、富有教育意义著称,已经连续多年开展了征集“压岁言”的活动,今年该校首次将目光聚焦到邻里之间和社区里弄,布置了“邻居你好”和“您辛苦了”两项作业。该校宣传部长秦淑娟老师说,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邻里的疏远,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此次鼓励学生们用实际行动改善邻里关系,送上真挚的新年祝福,学生们可以用一声“您好”,一张贺卡,或者一个小礼物……来叩开邻居的心,串起邻里之情。
外贸学院团委书记唐旭生告诉记者,90后大学生作为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中成长,进入大学后,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社会,感恩社会。此次实践引导学生关心邻居,关注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告诉社会 “我们长大了”。
“破冰之旅”原来没那么难
昨天下午,国际经贸学院的傅冰颖同学在邻居家门前犹豫了好一会儿,她有点紧张,担心邻居会不理自己,不过敲门之后下面就很顺利了,“以前虽然经常见面,但我们之间并未说过话,比较陌生。这次当晚敲门之后,他们一开始很意外,但是知道我的来意时,还是蛮热情的,还拿出一点小饼干啊、糖果什么的给我吃。我也开始觉得这样的寒假作业很有意义,有助于邻里关系的改善,以后见了面也可以打打招呼了! ”
“第一次和陌生邻居交流心情时,我既紧张,又欣喜。”国际经贸学院的裴沪杉同学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和邻居只是停留在点头之交,顶多见面问候一下,但很少能够经常聊天、喝茶。小裴同学家的楼下住着一位女士,从她搬来至今都没见她和邻居们说过什么话,他决定上门拜访一下。
当小裴敲开邻居家门的时候,她犹豫了好一会儿才邀请他入内。房子有点凌乱,并不是很整洁,也许这也是她犹豫的原因她告诉小裴,自己是在本地上大学的外乡人,他们聊了很多关于大学、关于工作的事,“我发现她是个很健谈的人,只是平常工作太忙,也没有时间和邻里攀谈。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原先的胆怯和尴尬也消失不见了。这次拜访给我感触很深: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就是我们身处的这个地方的名片,给我们留下醒目的标志。没有他们我们就失去了归属感。”
“楼道的邻里一直像亲戚”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面对邻居时,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国际经贸学院的夏泽晓同学颇感自豪:他家所在的社区是农村社区型,邻里之间有很多实在而又热心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见面打招呼是最最基本的。一到重大节日,邻里间还会相互拜访,互赠礼物。家中有喜事,必然盛情邀请邻里赴宴;遇到困难一般也会帮上忙,而不会不理不睬。“其实我和邻居们都已很熟悉了,到他们家串门就像走亲戚一样,我为我有这样的邻里感到高兴。”
会展与旅游学院的俞越同学在给楼上的一对老夫妻一张贺卡后,老夫妻脸上露出了笑容,小俞自己也觉得很幸福,“其实这不是破冰活动,因为之前我也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向他们求助过,是因为下雨天出门没带雨伞和家里的钥匙,他们很和蔼的借给了我。这张贺卡正好表达了我的谢意,一举两得。收到贺卡后,他们也对我表示了感谢,我也由衷希望他们新年快乐,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