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引领时代  智能开创未来

【第一教育】“身怀绝技”的党员教师在抗疫一线“大显身手”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党员教师们在开展在线教学、学业指导、学术科研、学生思想引导之外,还纷纷下沉社区化身“大白”,充分运用统计学、数据科学、信息管理等专业特长参与社区抗疫,其专业技能在抗疫一线“大显身手”,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性和党员的使命感共同守护这座城市。

  作为“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书记,数理统计系赵霞教授是社区物资分发志愿者,她第一次参与分发街道保供蔬菜时,先是在“运输组”做数据统计工作,完成后又立即主动加入“分菜组”,从早上忙到下午2点多,滴水未进,但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分发工作。她说:“我教了几十年的数据统计知识在发蔬菜中发挥了实践作用,我们这一组数据统计工作做得又快又准确,保障了分发工作井然有序,然后我们把这些方法共享给其他组,特别有意思。”

  数理统计系副教授范彩云,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总是在教学、科研之外挤出时间,加入社区志愿服务。虽然志愿者工作主要是街镇防疫大礼包、抗原试剂等物资的分拣派发这些看似简单的体力活动,但是她加入之后,立即发挥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她根据负责楼栋的各户人口数,快速识别出其中的众数,从而优化分拣过程和提高效率。她不仅迅速而准确地为每家每户派送好物资,还并且把这一套流程广泛在社区进行推广,真实地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专业知识的运用。

  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经济统计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张建新副教授是社区里最年长的党员志愿者。她自小区封控以来已经连续在社区工作了近30天,她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统计知识技能成为社区里最受尊敬的党员志愿者。比如在分发抗疫检测设备时,关于每一户的抗原试剂要不要分装,志愿者群里意见不一。张建新老师立即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居民有一户一人、二人、三人、八人不等,取其最大公约数,分装为一人份,比较容易分发到户,也可以分装一些多人份,如果发两天的,以二人份为基数分装即可。”她专业科学的分析立即得到志愿者和居委主任的认可,社区决定统一按照张建新老师的意见分发原试剂盒。

  经济统计系系主任李佩瑾老师作为社区里最早一批党员志愿者,参与到几乎所有的志愿者岗位中,成为核心骨干。她运用统计调查的专业优势,协助居委制作党员情况摸底调查问卷,运用在线统计表格开展调研,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及时掌握社区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状况,提出对志愿者工作的建议,短短2天,一份全面、客观、专业的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出炉,获得了居委的高度肯定。她承担了社区文案写作、日常宣传等工作,主笔完成“疫情防控倡议书”,制作爱心角宣传海报,负责小区物业与志愿团队抗疫事迹宣传。她说:“我们作为大学党员教师,要给学生做榜样,要做最专业的抗疫志愿者。”

  应用数学系教师李瑞囡,她运用经过多年学习训练形成的数字敏感度和数学思维方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着作用。当她第一次参与到全小区抗原分发工作,全部志愿者就位后,面对街道送来的六大箱抗原试剂盒如何有效地按照每栋楼的居民数分装打包意见不明确。李瑞囡老师先是分析了小区的居民信息表,多年的数学思维告诉她,虽然每一栋楼的住户人数参差不齐,但是大体可以分成三类,住户在30人左右的占1/3,50人左右的占1/3,80人左右的又占了1/3。她立即提出建议,将志愿者分成三组,每人负责相应的一类,抗原试剂的规格是每盒20个,每组先分别分两盒、三盒和四盒,然后在基础数据上根据精确的住户数多退少补。志愿者们信服地采纳了李老师的方案,采用分组方法之后工作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工作方法在后续的抗原物资分发中延续了下来,李老师觉得很有价值。

  信息管理系李莉副教授在社区志愿服务时,把专业课程和抗疫一线有效衔接,把社区抗疫的案例和场景第一时间引入在线课堂,让《可拓学专题》课程上的研究生对这些案例和场景进行研讨,使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上好抗疫这门思政大课。

  (作者:魏小潭 编辑:曹铒 )

原文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