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8月18日消息(记者唐奇云)2022年暑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550名师生组成的36支调研队参与到第四届“访万企,读中国”社会调查项目中,聚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企业韧性与纾困政策”主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长三角地区及全国30余个城市的贸易、医药、汽车、食品、建筑、物流、互联网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企业进行调研,探寻疫情形势下的企业困境,测度企业韧性,梳理政策有效性,提出对策建议,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其中,围绕“电子化学品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汪荣明教授、统计与信息学院院长刘永辉教授等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来自国际经贸学院、金融管理学院和统计与信息学院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组成的第1调研队,对先尼科化工(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太阳油墨(苏州)有限公司、南京化学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进行了访谈调研,从营收、产能、恢复路径、产业链、政策需求等不同维度,对疫情冲击下电子化学品企业运营状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
电子化学品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产业链技术附加值非常高,是国家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板块。师生在调研中发现,疫情冲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很多化工企业表示,面对疫情期间生产停滞、运输受阻等主要困难,企业除了采取应急措施,还在积极尝试产业链转型升级,建立一体化生产线和自动化工厂。结合调研数据,团队师生初步形成了关于政策便捷化、减税政策优化、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等政策建议。
第1调研队队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惠思莹表示自己获益匪浅:“通过这次调研,我们12名学生对电子化学品产业链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是化工行业中技术附加值极高的一条产业链,下游涉及智能电子设备、工业新材料等多个新兴业态,是国家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板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而在“访万企,读中国”社会调查项目的另一头,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高运胜教授、统计与信息学院教师李馨蕾带队,来自国际经贸学院和统计与信息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第8调研队,则以“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专精特新’企业的案例分析”为题,重点对长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情况进行访谈调研。调研企业包括金雪驰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上海萌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
在对企业访谈调研中,调研队了解到“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抓手,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链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强链、补链是当前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离不开政府政策扶持和产业链主体的自身努力。调研队进一步透析发现,新冠疫情、贸易摩擦、世界局势动荡等对产业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供应、现金流、物流、国际市场萎缩等方面,政府的帮扶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困境、帮助部分企业度过难关,国内良好的政策、产业链优势保障和强化了企业产品的高质低价特点和不可替代性。
值得注意的是,为帮助调研队结合企业调研撰写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该项目邀请校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智库中心)副院长、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夏玮为调研全体师生写作决策咨询报告作指导。围绕写作要点、框架设计、选题内容、选择“切入点”等方面进行了讲解,进一步明确调研分析报告和决策咨询的发力重点,帮助调研队师生提升决策咨询和建言献策的能力,为“访万企,读中国”社会调查项目取得实效奠定坚实基础。
“调研需要我们自己与企业对接,确定访谈提纲,与企业负责人沟通交流,撰写调研分析报告。”首次参加调研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一学生李艳平表示,调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经历都是“挑战”,“在企业访谈的过程中,我实实在在接触到了大学课堂中接触不到的一线知识和应用场景。”
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上旬,36支调研队基本完成企业访谈调研,调研队立足学科专业,交叉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大数据、人工智能、法学等学科专业知识,汇总梳理一手资料撰写调研分析报告,用学术视角分析中国道路,用实际行动诠释真理真知,撰写有分量有见解的调研成果,着重在长三角一体化、数字化转型、服务贸易、疫情形势下的企业纾困等方面产出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
“学生通过企业调研,了解真实的企业现状,从数据获取、数据整理、模型建立到最终的报告形成达到了完整的闭环,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连续4年担任“访万企,读中国”社会调查项目的带队教师、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高运胜教授这样说道。
编辑:严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