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内涵:
1. 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信念
始终心系国家强大、民族振兴,以此为人生理想。众多科学家曾经生活在“国破山河在”的动荡年代,对民生疾苦、国家衰弱有着深切的体会,自幼便树立起“科技救国”的人生理想,人生中的每一个重大选择都围绕着这一初衷。他们远赴重洋,负笈求学,在民族衰落的不幸中寻找挽狂澜于既倒的科技强国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大批海外学人冲破阻扰,纷纷归来;原中央研究院的81位院士,60人拒绝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选择驻守故土。这都是因为他们始终心系祖国强盛。加入新中国建设队伍中后,科学家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向科学进军”号召,在“一穷二白”的国民经济基础、落后的科研设备、时紧时松的政治环境、背信弃义的合作伙伴、虎视眈眈的西方大国等艰难环境中,以顽强的意志力坚持科学事业,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世界性的科技成果,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对党忠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在思想上,科学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批判自身存在的个人主义、宗派主义、亲美崇美、“纯技术观点”和“为科学而科学”等旧思想和学习无产阶级先进思想,确立起“人民科学观”,争做无产阶级科学家。在组织上,一大批科学家积极申请入党并被批准,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把入党作为人生的新起点,把党员身份视为至上光荣。
主动亲近人民,用科技为人民服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民科学观”的指导下,科学家纷纷走出象牙塔,在自然科学大众化和普及化运动中担当主力,为切实提高人民科学素养服务。他们有意识地把科学研究与社会生产、人民生命健康结合,小麦和水稻品种培育改良、农药化肥研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石油勘探开发、钢铁耐火材料研发、铁矿冶炼,抗生素研制、寄生虫防治、地中海贫血治疗、基因工程、核医学、中医药研究等领域,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科学家把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2.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构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首先表现在求实求真的行动中。在具体科研实践中,科学家始终秉持着严谨细致、反复求证的态度探求真理,每一项科技成果都是经过科学家无数次的数据分析、逻辑演算和试验验证才实现的科学突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体现在科学家的开拓创新行动中。那时,新中国科技事业刚起步,许多科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科学家从零开始,以一丝不苟的开拓精神,一步步拓荒。电子计算机、“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些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都得益于科学家能够敏锐捕捉世界科技前沿、敢为天下先的信心以及锲而不舍的创新实践,这是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特质的最真实展现。
3. 以奉献为价值取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奉献精神,首先体现在这些科学家始终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先,为国家科学事业奉献。为了可以集中精力争分夺秒进行科研攻关,加快国家科技发展速度,科学家毫不犹豫选择牺牲与家人的天伦时光,可以义无反顾地牺牲个人科研发展前途和科研兴趣,放弃自己长期耕耘的研究方向,转向其他研究领域,从头攻克新的科学难题。
奉献精神还表现在科学家们始终不慕名利,朴实求真。走上科研之路的初衷源于“科技报国”理想,一开始就明确了不慕名利的崇高站位。不论是新中国成立时选择留在大陆的旧科研机构的科学家,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他们都毅然放弃名利双收的丰厚待遇,献身新中国的科技事业。
4. 以奋斗、协同、育人为实践和方法论原则
奋斗是科学家攻坚克难的主要方式,唯有发扬艰苦奋斗的本色,才能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向前。协同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研事业的主要组织方式,是现代科学合作精神的升华。在“向科学进军”的协同攻关行动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科学家的协同精神。育人是科学事业完成代际转移和保证科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作为我国科技开拓者和奠基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传授知识,提携后学,形成了中国科学家的育人精神。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