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越来越习惯用微信交流生活和工作信息。不知大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朋友发来消息,你还没来得及点开,便发现消息已经被撤回。再一细问,原来是朋友想分享点内部敏感信息,但发出后又心觉不妥,犹豫再三决定不发了。
那么,“消息撤回”真的就能保密了吗?
“消息撤回”看似是“我没发送、你没看到”,但细究则不然。
首先,即使不考虑“有心人”利用技术手段窃密以及手机木马病毒埋伏等因素,受网络情况和发送时间的影响,用户也未必每次都能及时撤回消息。
其次,就算操作成功,消息在对话框里消失了,聊天记录的缓存却不会被撤回。比如有些网友发现,用手机端撤回的消息往往在网页版微信上仍能显示;通过设置手机消息的通知方式,未读状态下,消息内文即使被撤回也能尽数显示在通知栏里。而微信推出“重新编辑”消息的功能后,你所发的每条消息更将被系统光明正大地记录下来,以便再次编辑发送。
最后,市面上有不少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专用的恢复软件,也可以分分钟“还原”你所发出的消息。百度搜索“微信撤回恢复”,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消息撤回”的安全保密隐患可想而知。
聊天、游戏、支付、第三方服务……微信看起来好似无所不能,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更多的失泄密隐患。
2015年底,某境外网站刊登过一份机密级国家秘密,经查是某机关借调人员偷拍文件并通过微信发送给好友,好友又将文件照片转发给他人,短短几天就被境外势力刊登在网站上。
微信的传播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可见一斑,一旦发生微信失泄密,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在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只要信息上了网,便几乎不可能重回“真空”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坚守原则,不使用微信等互联网媒体工具传播涉密信息,才能真正杜绝失泄密的发生。
一些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保密意识不强,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受到好奇心、虚荣心的蛊惑,获悉一些“内幕”或敏感信息后忍不住想和朋友分享。但我们必须记住,就保密工作来说,“发了又撤”与“已发送”毫无差别,都等于拱手送密。一旦由此发生失泄密事件,不仅将危害国家秘密安全,当事人也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转自:微信公众号“保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