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构建“多语种+”模式培养卓越国际化人才

文章来源:学校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09 浏览次数:1650

上海外国语大学构建“多语种+”模式培养卓越国际化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提速,高水平多语种专业人才成为急需紧缺。上海外国语大学依托多语言、多学科办学优势,对接国家战略,对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改革,规划并实施“多语种+领域方向”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多语种”即:精通2门以上外语, 具有人文素养、人文精神、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较好的全球理解能力;“领域方向”即: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领域),构建“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取得预期成效。

一、以外语特色引领“课程思政”改革

学校推进外语专业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多语种对外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7个板块协同推进。对接“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形成了“多语种课程思政群”。

选取24门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试点,涉及13个语种,围绕多语种专业课、“世界中国”综合素养课和双语特色思政课,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将外语作为认知工具,通过针对性、新颖性的方式与视角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发挥外语专业的育人作用。

二、以内涵发展培养多语种应用能力

过硬的第一专业是“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已设有32个授课语种,为“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入语言、文学、翻译、区域国别等若干专业方向模块,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批判思维能力、深厚的人文底蕴、高尚的道德品质、广阔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非英语类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中,均设置30个学分的“英语基础课程”模块,这些课程的实施与英语专业同教材、同进度、同教学要求。同时,设置英语、德语、日语、法语4个外语类辅修专业。通过40-60学分的语言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基本掌握“五会”技能,达到专业二、三年级的语言水平。

三、以跨学科平台集聚优质教学资源

跨学科知识能力是“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鲜明特色。学校促进语言专业和非语言专业交叉融合,打造多语种支持、多学科融合、共赢发展的公共培养平台。依托英国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三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以及新建立的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具备完善的区域国别和领域研究知识体系、能够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的“世界通”。

在跨学科平台的支撑下,学校于2015年底设立战略人才培养特区——卓越学院,为具有专业特长和学科潜质的学生量身打造“战略培养制度”,培养外语精英人才或专业领域精英人才;2016年,卓越学院“多语种高级翻译实验班”“多语种国别区域实验班”启动招生。

四、以深化境外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宽阔的国际视野是“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养。学校与57个国家和地区380余所大学、文化教育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相继开发了德语经济学、英语本科2+2双学位项目等10余个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以及研究生双学位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学生通过各级各类出国留学项目、修读境外优秀课程等方式进行学分转换,毕业生在学期间出境交流学习人数占毕业生总数近50%

同时,学校持续拓展实践教学实施途径,推动国际化教育实践,创建了“全球重大事件多语种新闻报道”“背包记者”“iSTEPs海外实践实训营”等特色国际实践项目,赴美国、法国等地开展国际新闻报道实践活动,受到各方关注。

五、以优化管理模式提供制度支撑

为促进各个培养平台的有效衔接,学校实施管理机制改革,打通平台之间的壁垒,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深入学分制改革。2016年,启动完全学分制改革,全面实施3-6年弹性学制,成绩优异的学生修满规定学分,3年即可毕业;未能在4年标准学制内毕业的学生,可以申请延迟毕业。完善选课制度,推行免修、免听和重修制度,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发明创造或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等方式获取创新实践学分。构建了合理的转专业制度,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

建立学业导师制。建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聘请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负责综合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建立导师接待制度,导师指导学生制订本科阶段的修读计划,就具体学习问题为学生提供咨询。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

 “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解决了新形势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问题,在多语种语言文学人才、多语种国别区域人才、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多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多语种国际事务人才等6类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均约30%本科生赴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北京大学等顶级高校深造。毕业生广泛就职于外交外事、金融、翻译、国际组织等领域。在2016QS亚洲大学排名中跻身亚洲第142位,在中国大陆高校中列第34位,位居中国语言类高校首位。

(来源:市教委《教育简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