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明: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 着力培养合格对外经贸人才

文章来源:学校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02 浏览次数:416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直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建校以来,人才培养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无论是在作为部委高校阶段、还是成为地方管理高校,始终紧跟国家对外开放发展的需要,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中不断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贸易强国建设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服务国家对外贸易,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的外销人员

新中国建立后,受西方国家封锁的影响,我国对外开放在艰难中起步,对外贸易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上海作为我国特大型中心城市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外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外贸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原对外经济贸易部专门建立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重点培养政治觉悟高、外语应用能力强、精通国际贸易实务、熟悉国际经济法的外贸业务干部和翻译干部(外销员),以满足国家对外贸人才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为满足外贸人才需求的增长,学校迅速补充师资力量,开设相关新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学校办学和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学生在专业公司毕业实习达半年以上。在产教融合基础上我校教师编写出版的《外贸函电》《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等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学生也因外语强、业务精、上手快等特点受到各大专业外贸公司的广泛欢迎。

二、服务国家全面扩大开放,着力培养全球通用商科人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我国对外开放呈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东部向内陆加速开放的势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与此同时上海提出加快“四个中心”的建设,主要培养外销人员的学科专业布局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为此,学校加快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率先开设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引入符合现代国际商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材和师资。学校1996年起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开设物流管理等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较早探索本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路径。合作专业课程体系紧盯国际一流商学院相关专业设置,采用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要求同时获得双方高校的学士学位。合作办学快速提升了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及质量监控水平,为国家全面扩大开放输送了大批人才。多个合作办学项目成果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

二是开设全英语实验班,提升合作办学辐射效应,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升级版。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设计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全英语实验班为先行先试载体,构筑全英语课程平台、多元师资平台、跨文化学习体验平台和多层级公共资源平台,建立全程导师制、进入退出机制和荣誉学士学位等激励机制,以“高起点选拔—高规格培养—高标准毕业—高质量就业”为手段为目标实施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条以培养通用语言、通用规则、通用管理和通用工具能力为核心,适应跨国公司全球运营和中国企业外向型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示范性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推进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范本。

三、服务国家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培养全球经济治理人才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迁和全球性经济挑战的增多,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重塑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并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培养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已成为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广度和深度的当务之急。为此,学校以应用经济学学科为龙头,着力构建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合作–国际治理”为主线的开放型经济学科群,发挥国际化办学特色,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朋友圈,汇集优质资源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对接新文科建设,以新技术赋能教育,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全球经济治理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拓展国际合作“朋友圈”,支撑更大范围国际化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学校于2009年入选全球首批、中国唯一的世界贸易组织讲席院校,并于2019年入选中国内地唯一的WTO亚太培训中心,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商学院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联盟。学校与业内标杆院校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WTO与区域一体化中心、瑞士伯尔尼大学世界贸易学院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100余所境外高校或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重点与“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19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并建成3所孔子学院、1个独立课堂,在不断拓展学生海外交流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师交流、合作研究、合作教学等多元化交流活动。

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汇集优质资源培养国际组织人才。2017年10月,学校创建贸易谈判学院,这是我国首家培养贸易谈判人员的专门机构;2018年,学校获批全国首个目录外专业国际经贸规则,目前已被教育部列为目录内专业,为我国贸易谈判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范本;2020年入选教育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已开发30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专门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参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证书课程学生数达到800人。

学校充分发挥在WTO和国际经贸治理方面的传统优势,构建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本硕博高度衔接、中英法三语结合、中外高校和国际组织联合培养、特色课程与拓展活动紧密结合、全日制培养和社会化培训相互支撑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成为最具潜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和摇篮。在本科层次开设经济学(国际经济组织人才实验班),在硕士层次建设国际商务(国际经济组织人才方向)和法律硕士(涉外法治与国际组织人才方向),在博士层次建设应用经济学(国际经贸治理方向),并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比利时外交学院、瑞士伯尔尼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等联合培养国际组织方向博士,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能够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相关专业活动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三是对接新文科建设,以新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推进主修加辅修加微专业“1+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科专业体系与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相衔接,打造“进阶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新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思维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和生活问题。以新技术促进教学形态重构和教学模式变革,开发有效激励学习兴趣的教学场景,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推动智慧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数据归集和应用,绘制学习者“数字画像”,推进实现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围绕上海产教融合型城市和数字化转型建设目标,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与企业协同育人新模式,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建设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营销等数字系列实验班,依托数字金融等现代产业学院和文化创意等产教融合基地,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联合,共同建立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突出人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着力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经济人才。

当前,全面建设贸易强国和上海全面建成“五个中心”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学校将面向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培养新时代全球经济治理人才,为我国提升全球治理能力以及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