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消沉于完美中

发布时间:2014-03-10作者:设置

    自恋有很多起源,其中一个起源就是,一个人从小被期待,要成为一个对父母付出爱的人。

  重男轻女背景下的男儿,至少要承担父母三重的愿望和幻想——
  1、养老送终;
  2、让父母觉得“有面子”——也就是让父母现实生活和头脑梦境中的“别人”对父母产生崇拜、羡慕、嫉妒和自卑,乃至最好因此可以贬低、打击“别人”的子女,“你们家小三怎么那么好,哎,我们家小四要有你们家小三一半好,我们也就知足了!”;
  3、传宗接代——幸福地生活下去。带给父母生命的意义,让他们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白活,活得无怨无悔。
  所以,如果你离婚了或者失业了,最好不要告诉父母,这样他们心中信仰“儿子一定要过得很幸福,才不辜负我们一生的付出”就崩溃了,会比你更加痛苦。至于你想要独身一辈子,或者是同性恋者,或者想要丁克一辈子,这是大逆不道的。也就是说,男儿相当于要成为父母的保险公司、心理医生和宗教领导三重功能。
  儿童在包容父母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己的无所不能。因为父母在精神上是如此地依赖我,需要我,需要我提供给他们生命的希望和意义,所以我就是父母心中的太阳神。一旦我收敛起自己的光芒,父母的精神就要崩溃。
  这种强烈的无所不能感,推动他过关斩将,搞定奥数竞赛和清华大学,并驱使他迈向从高尔夫别墅、劳斯莱斯幻影到诺贝尔奖、和国家领导人各种逐级上升、遥远辉煌的目标。在此征途中日益快乐和恐惧,兴奋莫名和黯然神伤。
  父母是如此地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依赖儿子,就像婴儿依赖母亲一样,在此母性-婴儿崇拜位置中,占据了母性位置的儿子当然也很容易体验到母性-婴儿的那种融合的、夸大的、无所不能式自恋。
  这种自恋容易被发展为成年后的原发性自恋,主要有以下特征——
  1、自我夸大;
  2、幻想无限成功或爱情;
  3、相信自己天赋异禀,只有高级人才才配和自己对话;
  4、渴望被人崇拜;
  5、有优越感,需要他人特殊对待;
  6、利用别人,损人利己。
  7、不能体会他人的感情,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嫉妒自己;
    8、自我中心。
    原发性自恋者在一面面成功的镜子中,看到了一个个完美的自身,他想要投身进入这一个个分裂的自身,但是一堵堵玻璃大墙却挡住去路。
    他驻足不前,在空虚中开始体验到自身崩解的愤怒和无奈,他在虚弱中无法哭泣,就像一个挖藕为生的农民无法对淤泥痛哭流涕一样。
    而重男轻女文化背景下的女孩,往往出现另外一种自恋:补偿性自恋。其特征是—  
    1、自卑和低自尊,需要制造卓越不凡的假象来补偿;
    2、以夸大骄傲的自我表述来加强自尊感;
    3、将自夸归功于工作晋升、受到赞誉等;
    4、对他人有根深蒂固的矛盾情感;
    5、有时非常犹豫不决,既想自己负责又想让别人承担;
    6、获得声望或者赞美的动机很强,但却常常期望能不劳而获;
    7、对轻蔑、批评、反对意见过于敏感;
    8、倾向于发怒、抱怨、指责。
    补偿自恋者的自身核心概念是:“我不是完美的,我只有通过超越他人才能成为完美者,而这种超越是否成功也是要由别人来判断的。”
    而原发自恋者则恰恰相反:“我天生就是完美的,这无须证明。别人,不都是应该为我服务的吗?”
    补偿性自恋会形成女性的两种类型个性,一是“女中英豪”,一是“完美女人”。
    女中英豪的补偿机制体系是建立在对女性身份的否认基础之上的。很多女中英豪小时候就是个“假小子”,直到月经、性交和生育等生理现象打破了这种对男性的认同幻想。
    不少女强人要遭受的月经之痛、性交之痛和生育之痛,不仅仅痛在身体上,也痛心疾首于这些解剖学特征生理学现象无一不在提醒她——与男孩竞争的必然落败的命运。因为,当“成为男孩”被设定为成功标准的最高台阶时,女孩特征的存在便已经被定义为最低的一级台阶。
    更加积极的方式,当然就是定义“女孩”有她自己的价值,不但不是“亚男”,相反“胜男超男”。这样,“完美”女人就诞生了。
    一个完美女人,可以吸收所有别人(父母)的眼光。
    父母本来看到男孩,眼中才放射出欣喜光芒的,如果他们看到一个“假小子”、一个“亚男”,当然也会快乐,但是那种眼中的光芒毕竟有所黯淡的。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