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王昕说她一直都有被排挤的感觉:“在家,爸爸妈妈总是以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姐姐为荣,在亲戚朋友面前,夸赞的总是姐姐,好像我不存在似的!”王昕说,在学校,同学嫌她老土,总是嘲笑她,不跟她玩儿;在单位,无论她怎么卖力工作,升职加薪的好事总与她无缘……”她感觉自己都快失去生活的动力了。
在希腊神话中,排挤被视作是一种惩罚。代达罗斯和俄狄浦斯正是因为受到上帝的惩罚而被流放,被排挤在外。“这个传说其实道出了我们最深层的焦虑——害怕没有人爱,害怕被别人排挤和冷落。人类天生就希望自己被群体接纳,希望自己能够讨人喜欢。”心理治疗师玛丽·多尼米克·兰德尔(Marie Dominique Linder)这样解释。
每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格格不入,被别人遗忘,被排挤在外,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像地狱一般。但是,这种痛苦是可以超越的,有很多人都战胜了自己的超级敏感,最终让别人接受了自己。
害怕被抛弃源自生命初期的恐惧
玛丽·多尼米克·兰德尔说:“这种恐惧可以源自对创伤事件的过激反应,譬如新生儿和照顾他/她的成人的分离,可能会让孩子开始产生自己被遗弃和不能让别人满意的感觉。”
而治疗师亚米拉·鲁尼(Yamina Nouri)却认为,被遗弃的感觉根植于整个童年期间,而自我形象认知错位会更加剧这种感觉。什么是错位呢?譬如说孩子对自己的定位和别人给他/她的角色不吻合。
38岁的张辉是一个大家庭的长子,他一直觉得自己很有责任心要去照顾弟弟妹妹。回忆往事,他不无后悔地说:“有的时候,别人也会对我很关注很宽容,就像我对弟弟妹妹一样。如果当时我能喜欢和享受这些就好了,其实现在想想自己并不比弟弟妹妹们强大多少。”
同样,我们给孩子的爱和孩子真正感觉到的爱之间也会存在错位。有时候,我们只把婴儿当成一个身体上需要严格照顾的物体,而不是真正地投入感情,于是造成有些孩子一直在缺乏爱的感觉下长大,本能地产生一种被迫害的妄想。如果情况严重,就会转化成偏执狂。
感觉自己是丑小鸭
“他们不喜欢我,因为我与他们太不一样了。”“我觉得自己很不自在。”“我太出格了。”有些人总是不停地猜测别人的想法,并不断地矫正自己的行为。玛丽·多尼米克·兰德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丑小鸭一样纯属偶然。这种感觉在青少年时期尤为强烈。为了被集体接纳,青少年都会竭力掩盖自己的个性,而成长就意味着要从这一切里走出来,肯定自己的个性。
来源:《心理月刊》 编辑:李芬芬 文:若兰 Isabelle Taubes 译:吕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