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你一起长大

发布时间:2015-01-08作者:设置

心理故事:
    小金是数学系大二的学生,非常温柔的女孩子,长相甜美。如果不是看到专业一栏中白底黑字的“数学”,我真要觉得这是一个学文科的才女。和青春靓丽的外形不一致,小金的脸上总是带着忧郁的神情,前两次的咨询,我们没说几句话,小金就开始悲伤地哭泣。
    会谈开始之后,小金提到自己的状态很糟糕,十分委屈。她的伤心难过来自于不知道如何与朋友相处。其实小金性格温和,容易结交朋友。大一的时候有两个非常要好的姐妹,一个是自己的室友,一个是邻寝室的同班同学。三个人同进同出,一起逛街,一起自习,十分亲密。然而,大二的上学期,临近期末考试,两个朋友却渐渐和小金变得疏远了,自习不和小金一起挨着坐,出去逛街也不叫上小金。有一次,小金在校园里看到两个好友,问她们去哪玩了,好友尴尬地说去吃饭了,然后匆匆地告别。小金讲到这一段,又开始哭泣起来。
    小金觉得不甘心,找机会问了自己寝室的那位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这两个好朋友觉得和小金在一起压力很大。小金性格非常随和,以至于两位好友提出任何想法,都会得到小金的赞同,他们想去某个景点玩,一个说跟团,另一个说自助游,问小金,小金没有想法,哪个方式都可以;周末,一个说想要自习,另一个想要购物,问小金,小金没有意见,听谁的都行;一个朋友看中一件连衣裙,另一个朋友说她不适合连衣裙,帮她选了牛仔裤,问小金的意见,小金说都好看。明明是三个人在一起,却只有两个人表达自己,小金的随和让朋友不知道她是否开心,猜不透她心里想什么,不知道她是否愿意跟自己做朋友。小金的成绩很好,期末考试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复习功课上面,两个朋友觉得借这个机会把时间还给小金最好,于是就慢慢地不再约小金一起活动了。
    小金哭着说,为什么会这样啊,我都听她们的,我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什么反而给她们压力呢。她们是不是不喜欢我,觉得我没有个性,才不愿意和我做朋友的。我总是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她们两人平时意见不合闹闹矛盾,事后都说对方很好,而我从不和她们起争执,却没有听两人说过我什么优点。通过倾听小金的话,我仿佛看到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不太自信,和朋友在一起,就像和长辈相处一样,努力地扮演一个乖巧的女孩,想讨大家喜欢。如果朋友没有像长辈一样,表达对小金的赞赏,她就会觉得大家不喜欢自己。
    原来,小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和成长的经历有关。作为独生女的小金,从童年时代起,就被父母寄予厚望。父亲是教师,对小金言传身教,总是激励女儿凡事争先,即使做不到最好,也要朝向最好努力。母亲是律师,以严谨的性格影响着小金,母亲的口头禅是“做错不要紧,关键是得出教训,下不为例”。由于工作的性质,父母陪伴小金的时间非常少,因此一有机会,就赶紧履行为人父母的职责——随时鞭策女儿,以确保她能成长为人才。小金的记忆中,父母很少抱抱她亲亲她,更多地是检查作业和询问成绩。小金最开心的就是,自己把奖状拿给爸妈看时,他们露出赞赏的表情,夸小金懂事聪明。小金为了得到父母的称赞,从不提任何要求,一个劲儿地努力学习,期望成为爸妈引以为傲的女儿。在父母的权威形象下,小金养成了乖巧顺从的性格,她不习惯表达自己的要求,不太会提出自己的主张,从父母处得到的称赞是她信心的来源,她对自己的认知也是父母给出的评价——勤奋努力、乖巧懂事。然而父母严格的教育方式决定了称赞是很稀少的,给予小金的积极评价更是珍贵。小金对爱的需要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她总是觉得爸爸妈妈不太喜欢自己,所以自己更加地顺从听话,认真学习,渴盼着夸奖和表扬。这样的成长模式,一直延续到大学,小金内心里积压着很多的委屈和悲伤,难怪她总是止不住地哭泣。


同学看法:
    小金看上去特别温柔随和,很容易交到朋友,我觉得她性格很好,要对自己多一些信心。通常温和的人提出要求,是不太会遭到拒绝的,小金可以尝试勇敢地表达自己。
          ——元元
    大家现在是成年人啦,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发言权,小金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为自己负责的权利。
          ——lily
    有时候太过于随和,可能会被误会为没有主见。现在这个社会,点子和创意都是财富的源泉,谁有更多更好的想法谁就有更多的朋友,抓住话语权就会多一些成功的机会。
          ——jerry
    小金很不错啊,长得漂亮,成绩优异,性格温和。很多人都喜欢她,她要更加喜欢自己才行,看到自己的优势,然后慢慢地成长。
          ——方俐

心理老师的话:
    小金最初来到咨询室,完全被抑郁的情绪笼罩,压抑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我倾听了小金简短的陈述之后,就先帮助她疏泄情绪。我们的文化不鼓励流露太多情绪情感,尤其是负面情绪,师长总是告诉孩子,哭没有用,要去做点什么,心里不痛快自己扛一会,明天就好了。表达消极情绪是不受欢迎的,是无能的象征。然而,情绪只是一种能量的转换,不舒适的感受转化成情绪,释放出去就能摆脱它,如果自己扛着,其实就是压抑,时间长了,身体里存留着很多不好的感受和负面的情绪,人的心理就会出现各种障碍。只要勇敢地面对负面情绪,使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疏导,伤心、难过甚至愤怒、恐惧这些负面情绪都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表达了自己对小金的理解,认同了她的委屈伤心,小金很勇敢地释放了自己的难过,把压抑的东西转换成眼泪赶出了自己的身心。疏泄完情绪之后,带着轻松的感觉,我们一起探讨了小金和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
小金觉得自己不表达反对意见,完全地顺从朋友,会让朋友感觉很好,有利于维持友谊。事实却是,朋友恰恰因为小金的随和产生压力,而选择慢慢放下这段关系。这是冲突存在的地方,小金去讨好朋友期望维持关系,而朋友却不愿意接纳一个讨好的人。我和小金尝试着讨论了个体和他人的关系。
    我们人类从出生之日起,就是单独的个体在世间生存,即使有亲人陪伴,有师友相随,我们也依然是独立的个体,凭借自己的双脚站立,依靠自己的双手处理事务。因此爸爸妈妈都迫不及待地教会孩子自己走路,自己吃饭穿衣,其实就是想让孩子早日独立自主,然而吃饭穿衣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有人成家生子之后依然依赖父母。很多家长不了解,真正的独立自主是心理的独立自主,有时候就会忽略孩子心理层面是否能够做自己。心理层面的独立自主,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自我发展。只有当我们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都可以照顾自己之后,我们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发展和其他个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必定是相互独立的,自己为自己负责,同时又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在关系中不断地向前走,经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小金的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注重培养小金的竞争力,一方面小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另一方面却使得小金出现了自我发展的短板。亲子关系,反映出孩子最初的人际交往方式,是塑造一个人交际风格的温床。小金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是一方完全地顺从妥协,另一方树立权威形象,压制弱势的一方。小金缺乏和父母亲密的互动,只有无尽地讨好,用一个孩子仅有的方式去获取爱,得到的却是不足够的称赞。这使得小金内心极度地渴望亲密关系,因此她努力地维系友谊,却越发敏感,觉得自己多余,不被喜欢,却依然压抑着,更加地顺从。这种顺从依附的模式在亲子关系中没有出现问题,只是因为多年来已形成习惯,父母没有觉知,而一旦进入成人社会,和同龄人交往,小金依然使用她以往的模式,就会带来问题。朋友并不需要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一个可以拥有自我,可以与其并肩站立的人,共同地体验生命的美好。乖顺随和的小金看上去易相处,实则令人捉摸不透,缺乏真实的感觉,而且小金无时无刻体验到多余感和不被喜欢的感觉,这些都是能被朋友感知的,朋友并不了解小金内心世界发生的变化,只是察觉小金和自己在一起有些不快乐,这样的关系时间一长,友谊自然难以持续。
    我和小金一起讨论了她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关于亲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关于自信心的培养,关于友谊中存在的问题,关于可以使用的策略,关于人际交往的技巧,小金表达了自己和好友修复关系的愿望,我们制定了一些缓和关系的步骤,比如坦诚地交流内心,比如适当地表达自己。四次咨询之后,小金说她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不开心,总是觉得自己不好,觉得没有人爱自己了,原来最根本是自我没有发展好。我鼓励了小金的自我检视和自我思考,同时挖掘她所具有的能力和优势——不错的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温和的性格、感知自我的能力,支持小金对未来怀抱着希望。我告诉小金,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都处在关系中,良好的关系可以陪伴个体成长,在咨询的这段时间,是我陪伴你成长,我看到了你的力量,以后人生的道路上,会有更多的人陪伴你成长,更重要的是你最终会自己陪伴自我成长。其实,自我发展是个体一生的任务,我们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以及困境,自我发展地好也并不是说一帆风顺,只是我们都在不断成长的路上,遇到困难,可以使用自己的力量以及他人的帮助勇敢面对,这样度过一生,才是完整的一生。

知识链接: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心理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自我心理学方面的著名学者卢文格以及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科胡特都对自我发展进行了论述。
    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自我发展是个体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自我实现能力的统合发展。自我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心理不断成熟不断适应的过程。因此自我发展必然和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
按照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良好的自我发展意味着形成一个既能整合又能分化的自我,整合和分化是相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表现,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分化是指将自己的心理状态与别人的心理状态区分开来,既能够精确分辨自己内部的心理过程,同时又能够在人际之间形成心理上的独立。具体的表现如下:不需要依靠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独立地安慰和支持自己;不是通过向别人发泄情绪来抚慰自己,也能够理解别人,不把别人因其他因素而表现的言行举止误以为针对自己。因此自我的分化是形成良好人际交往行为的个性基础。自我的分化又是以自我的整合为条件的,整合是多方面和多层次达到综合。一方面在自身内部,整合意味着自我能够协调认知、情绪、意志各方面,使得自己的需要和行为表现一致,另一方面在主客观之间,整合表示着能够妥善安排自己和他人的位置,能够现实地理解他人,了解他人也有着整体的需要,具有优点兼备缺点,包容自己也包容别人。在整合中,可以实现心理的分化,心理过程的分化又促进整合。
    不能分化或者整合的自我是力量薄弱的自我,既不能够自我强化,也不能安抚自己,所以往往只能在外界寻找强化和安抚的提供者,容易形成依赖依附的人际交往模式。小金无法提供给自己安抚和强化,只能依靠父母或者朋友给予的安慰满足自己,因此她很难将自己的心理状态与他人的进行分化,也不太能够整合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行为表现,所有才会力量薄弱,难以承受。
    自我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从出生起,个体就开始了自我发展的道路。婴儿往往通过直接养育者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通过与其互动,认识世界,体察自己的存在,最初会形成共生关系,也就是说婴幼儿和养育者联结,属于共生共存。随着生理的发展,个体会慢慢获得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调节,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会使得个体从共生关系中独立出来,从而能够实现心理的分化。如果婴幼儿没有及时地从共生关系中独立出来,这一发展过程就会延缓。在个体寻求独立的过程中,如果早期的共生者一直陪伴左右,这一过渡阶段将变得安全;如果像小金一样,父母无法提供陪伴,那么同伴群体也可以彼此支持,提供情感的共鸣。
    只要存在积极的影响,只要可以现实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任何人都可以实现自我的发展,自我发展并无优劣之分,每个人都会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就让我们的心在彼此陪伴下,吸收爱的阳光雨露,从内在生发出力量,一起坚定地行走在人生路上。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