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引导当事人面对情绪困扰、学习自助方法、走出心理困境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更多地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规划生涯发展、协调人际关系、寻找合适的问题解决办法,并对有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病的学生进行初步诊断和适度矫治。
心理咨询=照镜子
每个人都有眼睛,可是我们只能看到别人而无法看到自己;每个人都有心灵,可是我们常常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心理咨询师就像一面清澈的镜子,可以帮助你更加客观地看到你自己,帮助你更清晰地自我观照!
心理咨询师=拐杖
拐杖不会替代你决定人生的方向和行走人生的旅途!但是拐杖能在你无助时衷心陪伴和支持你,期待你重新体会到自身的完整和力量,然后,丢掉拐杖!飞奔!!
Ø 误解一、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
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精神病是一个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正如身体生了病同极度疲劳或轻微不适之间的差别一样。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就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辅导教师并不意味着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虚度一生。而绝大多数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Ø 误解二、心理咨询应该立竿见影
不敢去心理咨询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而把一切心理问题都付诸心理咨询并期望“手到病除”、“豁然开朗”则是对于心理咨询的另一种错误理解。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来访者本人如果没有强烈的求助和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Ø 误解三、心理咨询师就是算命先生
还有一种错误理解也常发生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往往对咨询师期望过高,以为通过三言两语就可以让咨询师洞悉一切,妙手回春。实际上,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它要求来访者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利于咨询师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因此,不要将咨询师当作算命先生看待,以为咨询师不能一眼猜中自己的心事就是水平不高。
Ø 误解四、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就是被动的医患关系
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患者常常习惯被置于被动的医患关系中。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都丢给咨询师,期待咨询师解决一切。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来访者本人主观能动意志和改变成长的努力。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要积极配合,主动表达,与咨询师共同探讨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来访者更要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咨询师,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