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明校长在2022年教代会上的行政报告

索取号:102730204000-2024-0009发布时间:2023-03-16浏览次数:10

斗志昂扬  奋勇前进

全面深入推进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建设新征程

——在第二届教代会暨工代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行政工作报告

校长 汪荣明

(2023年3月1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学校向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代表提意见。

自上一次教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突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关怀、指导和支持下,在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办学使命,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正式入选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地方高校,教学科研领域取得新的标志性成果,事业发展进入提档加速期,全面深入推进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新征程。

行政工作报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2022年事业发展情况;第二部分,2023年主要工作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维护师生权益的主要举措和未来思路。

一、2022年事业发展情况

2022年,学校坚持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培养时代新人、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和服务能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1.  勇于担当,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作出突出贡献

1.切实维护师生健康安全。守牢“三条底线”,做到“三个不发生”。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平稳有序,在“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实现校园内零扩散,为上海整体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贡献。抓部署,建立“一整套体系”,领导班子成员连续数月坚持住校带班在一线,组建13个工作组,织细织密疫情防控网格。抓机制,畅通“一线快速反应”。摸清底数、查漏补缺,动态完善方案,确保始终处于应急状态,不折不扣落实“两委”的每一次工作提示。抓落实,抓实“一线责任链条”。指导院系党组织建立“学院班子成员—支部书记、系主任—教师”三级防控机制,细化工作台账,建立“三张清单”。10个临时党支部攻坚克难,凝聚力量。抓协同,征调社区“一线尽锐出战”。推进落实950余名社区报到党员、130余名管理干部下沉社区,组织38名党员分两批组建市级先锋突击队。建立41个楼宇工作专班,组织学生“抗疫”志愿者24913人次。抓破解,督战结合确保“一线解决难题”。纪委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监督的工作提示,研究制定专项监督方案,畅通监督渠道,对疫情相关问题做到即收即办,及时回应师生关切,及时掌握情况,加强联防联控。

2.切实做好师生服务保障工作。书记校长亲自关心一线师生,建立面向抗疫一线员的关怀激励机制。封控期间为师生提供130万餐次膳食保障,建设充足的取餐点和临时就餐区,推出惠民便当,确保菜价平稳。开展“云上大讲堂”“云上师说”和“云上就业签约”等系列云活动,精心开展核酸检测、环境消杀、班车接送、学生返乡护送、心理疏导与干预等工作,全力做好学生线上学习、教师居家办公保障工作。设立疫情防控专项,争取校友、师生和爱心企业等“2022抗疫基金”捐款73万余元,获得捐助物资30余批次、价值上百万元,全力保障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质需求。区校协同全力做好师生就医、隔离转运等工作。建设健康驿站,确保受感染学生得到妥善安置。

  1.  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提升内部治理能力

1.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强化战略牵引。制定“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将规划的核心指标、建设任务都分解到部门、年度,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推进计划表,稳步推进规划任务落实。组织各单位、部门对学院规划、专项规划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任务分工,形成规划执行的上下联动机制。实施“十四五”规划执行情况督查,监测规划执行情况。

2. 推进“高地大”建设和分类评价工作,强化指挥棒功能。把推进“高地大”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从高水平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对外开放提质增效以及制度建设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全面发力,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智慧教室建设等成效彰显,核心竞争力和办学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构建“评价-改进-提高”全过程工作闭环,通过落实分类评价要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提升。

3.大力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有效提高治理效能。完成学科建设办公室、人才办公室、招生就业处、重大项目办公室、博物馆、非学历教育管理办公室、高级研修学院等机构的设置、归并和调整,内部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成立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组建新的会展与传播学院,更名揭牌体育健康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优化校区资源配置,完成部分专硕研究生搬迁至古北校区。不断推进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二级教代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确保教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积极推进机关工会组建工作。

(三)着力培养时代新人,人才培养成效凸显

1.打造“三维”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深耕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开展形势政策课教学,覆盖学生9000余人;持续培育“学术中国”文化品牌,策划开展“学术导航”新生品牌活动,累计参与学生3000余人次。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供给。推进本硕博思政一体化;抓住关键节点,在毕业、开学、军训、国庆等重要时机嵌入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设计“思源引航”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持续开展“云家访”。打造第三课堂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探索“云思政”模式,开展“守望相助 同心抗疫”学校网络文化节原创作品征集活动,收到300余份学生作品;推出8期“云上师说”,指导学生居家宅寝学习生活,覆盖学生4000余人次。

2.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方案。借鉴20余所兄弟院校经验做法、邀请专家指导、调研9个学院,召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会议,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35个本科专业和9个实验班全面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结合OBE理念,重新设计本科课程教学方案框架,919门本科课程全面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设计,系统修订课程教学方案。

3.全力以赴做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精雕细琢申报材料,首次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另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邀请专家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进行指导,组织团队成员集中多轮研讨,字斟句酌,精心打磨,建设成果奖申报网站,完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

4.全力做好一流本科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新增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5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门课程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3门课程获批上海市级重点课程,11门课程申报2022年上海一流本科课程。新增2个本科专业,新开设1个实验班、6个微专业。推进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建设,开展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申报工作。

5.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开设创新创业类必修课10门,讲座类课程24门,参与学生12800余人;举办第六期“博实”特训班;三创慕课获评市级重点课程;入选“市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名单,获评上海市A级院校创业指导站。开设“CLC”劳动教育实践系列课程,构建形成“六三三”劳动教育新模式并获上级关注。优化实践育人体系。持续开展“访万企 读中国”大型社会调研等活动。特色化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打造“行走的课堂”。入选“三下乡”全国优秀团队1支,“返家乡”全国优秀调研报告1篇。“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中获奖8项。

6.高质量培养首届博士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质量、树品牌,建设高质量博士生培养体系。顺利完成首届博士研究生初试、复试及入学工作,强化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锻造一流人才培养链,围绕6个优势特色学位点,精心谋划和落实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生培养方案,实施“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博士招生模式,推行博士生导师组制度,出台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博士学位管理办法等8项规章。提高博士生科研待遇,设立“校院导”三方出资的博士生科研津贴,设立全覆盖的博士生科研基金,鼓励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精心打造“博士生工作坊”、数字经贸实验室,保障博士生科研空间。建设博士研究生精品课程10门。

7.迎难而上确保招生生源质量。坚持“阳光招生”,确保春招、秋招、专升本、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第二学士学位、台湾学测、港澳台侨联招、预科转入等9类别招生规范、平稳、有序。完成最长集中录取季,确保60余个批次的阅档录取任务顺利完成。构建多维立体式宣传矩阵,举全校之力创新招生宣传。重点打造“云享上经贸大”线上系列直播,实现所有生源地全覆盖、所有学院和专业全覆盖,总观看量超过100万人次。开通“上经贸大本科招生”视频号等,全方位开展新媒体宣传。提升研究生招生宣传数字化运营。树立“学院直通车”和“新专业星讲堂”系列研招宣传品牌。开设宣讲直播会20余场,直播总人次达2万以上。运营“SUIBE研究生教育”公众号、视频号,探索拉流、推流等视频号运营模式。研究生一志愿有效报名人数4478人,优质生源占比提升。

8.多措并举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立招生就业处,强化招就联动,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计划,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加强就业能力指导服务,科学规划设计校院两级指导服务项目,以就业工作室建设带动实现高质量就业指导,打造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型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推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效前置。发挥学校就业市场主导作用,做到市场拓展有方向、岗位供应有保障、信息推送有捷径,确保足量供应就业岗位。推进就业综合服务系统移动端上线,着力打造“互联网+就业”。将就业帮扶援助作为年度就业工作的重点项目,实施重点群体“一人一测”,建立动态跟踪“一人一册”,做好就业帮困“一人一策”。通过攻艰克难,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前一年度。

(四)强化平台建设工作,持续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和服务能级

1.深入推进部市共建工作。围绕建设涉外人才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培训、全球经济治理、对外贸易研究与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服务新时代贸易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在上级支持下,完成《商务部 教育部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草拟,推出简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融入和服务贸易强国建设开启世界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类大学发展新征程》,部市共建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持续培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学位点培优培育专项,引进和培育包括学科带头人在内的学科师资20余人,进一步夯实各学科建设基础,完成统计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开展国务院学位点合格评估,组织各学科开展专家论证、中期评价、年度总结和学位点核心指标监测等工作。学科建设成效彰显,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B类学科数量增加至4个;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有两个专硕获得B+等级。

3.标志性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卡脖子”问题打造创新团队,获批重点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项目立项数(28项)创历史新高,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重大项目2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教育学项目1项、年度项目15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8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奖项(8项)创历史新高,校长汪荣明教授领衔的《对标CPTPP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暨临港新片区深化开放研究》成果获第十三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4.持续强化智库研究优势和服务能级。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平台,成立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智库中心),建设“上海重点智库-上海高校智库-校级特色智库”三级智库体系。推进“全球经贸治理研究网络——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院”建设,构建由各国大使、外交官、国际一流学者组成的顶级研究平台。通过主渠道上报内参报告160余篇。举办进博会智库选题研讨会,报送专报10余篇。设立疫情防控智库专项课题,报送专报等60余篇。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建言献策,承接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商委和市科创办等委托项目60项,项目金额810万元。参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升级版规划论证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布2022年中国进口食品贸易指数和中非投资指数。完成芜湖市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姚为群等七位教师受聘担任上海市RCEP企业服务咨询中心站专家。首期WTO亚太区贸易政策课程培训正式开班。举办第十一期“中国国际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

(五)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改革,人才强校战略成效彰显

1.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突出以能力、实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考核评价导向,逐步完善覆盖教师入职、聘任、晋升、奖惩等全过程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完成教师岗位聘任工作,与653名教师、研究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签订《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协议》,明确岗位职责。完善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核,把师德表现作为业绩考核、评优奖励首要要求,突出教书育人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2.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修订《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聘任实施办法》《教师(研究)系列各等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其他专业技术系列各等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等文件。优化教师队伍布局结构,根据岗位设置比例调整需求核算专业技术岗位数,制定新一轮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结构比例调整方案。制定《正高级专家延龄聘任管理办法》,开展延龄聘任工作。组织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组织开展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工作,527名教师完成研修学习。建好教师发展平台,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召开教授座谈会、人事人才政策解读会,组织教师参加市教委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市属高校专题培训班学习,启动新教师“校本研修”工作。

3.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推荐22人次申报各类人才计划,组织高水平同行专家对申报人员进行预答辩,并给予专业的咨询指导。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4人获批省部级人才计划(林红梅副教授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张蔚磊、陈瑶、何欢浪三位教授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修订《揽蓄行动方案(2022)》,向上级申报推荐11人。加强学科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引育,引进教授2人、特聘教授2人,聘任校级青年拔尖人才5人。

(六)实施开放办学,持续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1.国际交流合作保持平稳。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BGA国际认证工作获得银牌证书并向BGA国际金牌认证冲刺,开展EPAS项目认证准备工作。积极拓展校际合作网络与管理校际协议,与美国圣约翰大学、马里兰大学等10所国(境)外高校新签或续签协议11份。与日本国士馆大学签署联合培养项目备忘录,与巴黎第十大学签署学生交换协议,与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签署“学生实习基地”协议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签署举办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延期合作意向书。选派8名学生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实习。

2.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国家推动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规则和制度型开放,与苏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苏州工业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涉外人才培养基地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全球经贸治理金鸡湖研究院等三大平台。与湖南省商务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自贸区和开放经济等相关科研合作(智库建设)、高端培训、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校友资源整合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推进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战略合作,通过建强实体研究院、共享国际组织平台资源、开展自贸区“提升战略”内涵研究、加强“制度型开放”系列专题研究等,为临港新片区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与市知识产权局开展战略合作,联合组建“上海知识产权联合研究院”。 与同济大学、招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兴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

3.持续深入推进校友工作。赴厦门、泉州两地走访慰问校友,博物馆首展获厦门校友会捐资赞助30万元。走访南京、长沙校友,在当地校友的帮助下签订有关校地合作协议。编辑出版《贸大校友》,加大校友工作宣传力度。走访泓明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等校友企业。获得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支持,设立“国浩奖教金”30万元。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学校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践行初心使命中铆足发展干劲,努力克服重大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步新成绩。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向中央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向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兄弟院校、广大校友、合作单位以及社会各界,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二、2023年主要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对当前发展形势的思考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作为国家战略叠加区,上海正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开放”和“创新”成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词。新的环境和形势,对上海高等教育的服务能级和贡献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过程中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一所长期深耕对外经贸领域的大学,独特的区域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和国家与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站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更高起点、以更高标准谋划学校事业发展,开足马力提档加速,为贸易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和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对2023年行政工作的建议

基于对当前发展形势的思考,下面着重从行政的角度,谈谈2023年学校将重点开展的几个方面工作:

1.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持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以发布新修订的学校章程为契机,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以绩效数据库建设为抓手,强化教学科研数据的跟踪采集和统计分析工作,健全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制度和综合性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对接重大战略任务开展协同创新,深化跨学科、跨院系、跨校、跨区域、跨行业人员集成攻关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持续推进院系结构调整,组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重组法学院。进一步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教学科研活力。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职能管理效能和学院自主发展能力。优化资源投入结构与资源配置方式,完善内控机制,加强财务管理、招投标、内部审计质量建设,抓好校内巡察工作,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2.深入推进部市共建工作,大力提升战略服务能级。在商务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支持下,加速推进部市共建协议签署工作,重点做强世界贸易组织亚太培训中心,吸引其永久落驻上海,发挥研究、培训、谈判、育才、智库等综合功能;依托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长三角对外贸易研究院,打造国家级对外贸易政策研究平台;与浦东新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深化战略合作,进一步凸显全球经济治理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为学校早日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提供强大动能。

3.推进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战略合作,撬动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服务临港新片区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前期合作洽谈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战略合作落实落地,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临港建设代表学校最高水平的“高水平开放创新研究院”,推动WTO亚太培训中心进驻临港,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前沿产业发展等提供持续有力的服务支撑。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组建“上海知识产权联合研究院”。持续推进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等战略合作,推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的战略合作。

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基础地位,全力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突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交叉融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现有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带动人才培养规格转型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本科教学管理新系统、课程资源平台和教学平台建设。高起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博士点,实施“优生优师优培计划”,推动研究生教育整体上水平。构建产教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举办行业产业导师年度联席会议,创设校企产教融合联盟,推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培育大交叉培养硕士项目,建设“区域国别+领域”“智能科学+领域”两类交叉培养研究生暑期学校,加快“项目制”硕士培育。进一步加强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持续加强高水平学科和科研能力建设,夯实“高原”打造“高峰”。实施学科攀登计划,持续夯实一级学科建设基础,为第六轮学科评估建成若干B+以上学科奠定坚实基础。严格对照博士点申报要求,持续推进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力争获批新的博士点,其余学科达到博士点基本要求。持续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深入推进6个重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围绕国家级重大项目、顶级期刊论文和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做好相关培育和孵化工作。

6.持续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人才高地。切实做好高层次人才揽蓄工作,举办揽蓄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力度,做好引进人才职称晋升认定工作。进一步激发中青年教师追求卓越的创新动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做好上级各类人才计划的遴选申报工作,完善校内领军人才聘任制度。加强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根据岗位任务做实中期和聘期考核,强化奖惩激励,完善退出机制,全方位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不断积聚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引领作用,聚焦团队发展模式和激励机制创新,做好6个“高地大”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

7.实现教育国际化“破局”,擦亮国际化品牌。着力打造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培养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高端人才。建强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依托优质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和平台,开展硕士“1+1”双学位等高层次联合培养项目。积极推进专业国际认证,推动完成BGA金牌国际认证工作。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提升工程,切实提升6个本科教育项目和2个计划外项目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

8.做大做强开放教育事业,提升社会服务能级。巩固本升硕高级课程进修班项目、留学预科项目等基本业务,开拓自贸区与RCEP项目、大型企业项目、党政干部项目和国际双语茶道项目等新项目市场,聚焦证书和雅思培训拓展服务范围,对接校友资源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等社会资源,确保社会服务能级显著提升。发挥贸大公司市场主体功能,开辟多元社会服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9.加强校友工作创新,提升校友向心力。探索多元筹资开放平台,提升基金会公益筹资品牌项目影响力,积极争取大额捐赠,与学校重点工作相衔接,更大程度发挥“基金效益”,更好服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做好校友联络工作,以行业、兴趣爱好和体育项目等为类别,建立形式多样的校友分会,为校友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发挥地方校友会优势,在招生、培养、毕业、就业等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校友能动性,强化“合作聚力”能力。充分发挥学院在校友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主动性,压实主体责任。

在此基础上,2023年学校将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战略目标,深化内涵建设,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力争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实现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从成功举办60周年校庆到召开更名大学后的第一次党代会,从成功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到进入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行列,学校每一次的进步,每一项成绩的取得,无不是“上经贸大人”共同奋斗的结果。广大师生员工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开创者和见证者。面向新的征程、实现新的跨越,更需要把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更加突出师生员工主体地位,全心全意服务广大师生员工,更好满足每一位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如继往实施好民生工程,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每位师生员工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融入学校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中充分展现聪明才干。下面,我报告一下学校在维护师生权益方面的主要举措和未来思路。

三、维护师生权益的主要举措和未来思路

学校坚定不移推进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始终坚持发展为了广大师生员工、发展成果由广大师生员工共享的理念,自上一次教代会召开以来,努力在推动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工程,不断改善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切实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 关心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主要成效

1.持续保障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按照上级发布的增资方案完成全校教职工基本工资补发、工作餐补贴规范发放等工作。从职称晋升聘任、相关经费发放报销等方面为援疆教师做好服务保障。落实非在编人员社保账户,加强非在编人员聘用管理。为高层次人才“全链条”做好人才引进费发放、上级资金下拨与学校经费配套、市级租房补贴申请等工作。

2.持续做好关心慰问教职工工作。完成年度教职工商业保险和综合险的续保工作,为教职工采购生日蛋糕券、节假日慰问品等约228万元。继续做好房贴、贴息计算核定工作。组织教职工开展看上海项目,260余名教职工及家属参与。提供“生日面”福利项目,为当月过生日的教职工发送电子贺卡、送上生日祝福。

3.持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推进贸易谈判模拟实训室、教学楼二楼走廊等灰色空间改造项目。全面启动松江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开启校园基本建设2.0时代,松江校区基本功能补缺工程项目获批,项目建设总面积3.77万平方米。全力推进修缮项目,完成松江学生社区给排水管网及道路改造大修工程和松江校区学生一食堂大修工程等,完成智慧教室、博士工作坊等各类专项建设14项。建成古北校区新能源车充电桩一期项目,完成学院楼非机动车停车棚改造,增设充电点位196个。获评“上海市节水型高校”。

4.持续改善餐饮服务质量。完成学生一食堂、思源餐厅经营管理项目招标采购,引入竞争机制,餐饮服务的品种、质量和花色均明显提升。引入在线订餐系统,实现智慧食堂创建的有效尝试。完成松江校区和古北校区物业管理服务新一轮招投标工作。

5.把博物馆打造成为文化育人新阵地。完成博物馆标识、博物馆揭牌仪式,举办博物馆开馆仪式暨首场展览“东风西渐——中国瓷器文化对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首展获《光明日报》、学习强国、《青年报》和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开展博物馆品牌建设,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之——文博艺术进校园”系列讲座,打造艺术教育平台。

6.持续推进优质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化建设。以服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为原则,不断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采购并加工中外文纸质新书1.72万种3.12万册,订购中外文报刊9521115册(份)。完成54个数据库续订,新增Taylor&Francis电子期刊数据库、彭博终端数据库、CSMAR子数据库和瀑布流电子资源借阅系统,采购电子图书1462册。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持续优化“一网通办”平台,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开展业务系统建设,建设学工一体化平台、本科教学平台。建设电子签章系统,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校园出口带宽由原先的4.2G扩容至7.1G,为线上教学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二)继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相关思路

2023年,学校将紧紧围绕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建设目标,做大事业发展“蛋糕”,聚焦民生领域和师生员工“急难愁盼”问题,办好“暖心实事”,做实“民心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位师生员工,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包括:

1.坚持文化育人,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推进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工程,构建校园开放空间与学校特色文化融合系统,实现环境和文化育人。打造校园公共会客厅,塑造楼宇文化。深入推进文化品牌塑造工程,以校园文化新地标,激活校园美育场和心灵涵养馆。建设常设性校园文化展览中心,打造“艺术四季”文化展览品牌,定期举办主题性展览。依托文化展览中心,积极构建 “1+1+1”美育新模式,提升师生艺术体验。打造“校园书房”、“文化驿站”等系列校园文化地标和品牌。推进校园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提升计划,建设校园融媒体中心。

2.完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持续提升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十四五”规划新建项目暨松江校区基本功能补缺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的申报和项目动工,新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变电站等,布局“十四五”规划二期新建项目申报。整体规划、有序推进2024-2026年委属高校维修项目储备库入库、图文信息楼大修出库及前期实施准备、学思楼智慧教室建设等工作。对校园环境及社区环境打造进行整体规划构思,分期分步骤实施环境改造升级和优化工作。继续推进“灰色空间”改造,盘活空间资源。

3.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将信息技术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夯实“一网通办”建设基础,继续加强办事应用流程、办事大厅平台建设,建设“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门户系统”,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师生信息化获得感。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学校数据治理工程,建设学校管理决策分析系统,加大数据应用服务建设,提升学校数据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提升网信安全。改造升级业务系统,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做好智慧教室建设中的网络改造、信息化设备建设等工作,提升教学设施水平。

4.持续打造“四大工程”,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打造“引领工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打造“聚力工程”,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中心任务,探索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竞赛和评优评先活动,激励广大教职工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打造“暖心工程”,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帮扶慰问制度、福利制度、保障制度、休养制度,不断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打造“强基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专兼职结合的工会干部队伍,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二级工会和各类教工协会蓬勃发展。

5.围绕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图书资源建设和服务水平。推进优质数字和纸质资源建设,加大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数字资源保障力度,打造更具外经贸特色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不断优化空间结构布局,继续加强阅读推广活动的品牌化和精品化,打造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和智慧化服务创新互动平台,提升读者服务水平。持续推进绩效数据库项目建设,对教师人员信息、科研成果、教学成果、获奖等数据进行建库,从开展教学科研绩效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这块金字招牌是一代代“上经贸大人”通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打拼和奋斗出来的,各种荣誉和事业发展的背后,蕴含着无数人的智慧、辛劳和汗水。突破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后,学校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期,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也会随之而来,需要不断探索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这就特别需要听取各位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广大教职员工不仅是学校事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拓者,也代表着学校,学校与广大教职员工既是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学校成功更名大学十周年,也是学校站在更高起点、瞄准更高目标、谋划更大发展的决胜之年。如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如何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和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如何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是推动我们不断思考事业发展新路径、不懈探索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新举措并为之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衷心希望各位干部教师在2023年,发扬“大上海保卫战”时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奋斗精神,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而团结奋斗!

谢谢大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