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清话孙渤
撰稿人:宣传部 董 来 04国贸 吉 巍 04经法 施丹婷
人生格言:惜缘,来之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热切关爱。如此,不可预知的生命才会变得充实与安详。
光荣属于母校:母亲、母校、母爱,“母”所能修饰的词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温暖。羊羔跪乳,乌鸦返哺,让我为之骄傲的母校——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我永远感谢您。
——孙渤
2006年4月5日,在中国与科威特两国建交35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孙渤接受中外领导人的颁奖,这是建交35年来科威特政府对中国人的首次嘉奖。
“我还会做出和当时一样的选择”
许多人称孙渤为外交官,这一称呼也许并不准确,与那些从外交学院毕业的人来说,这似乎并不“名正言顺”。因为他毕业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所学专业是商务英语,是外经贸部派出的在大使馆工作的商务随员。尽管如此,他却以自己非凡的工作成绩,获得了大多从事外交事业的资深外交官终身未能获得的荣誉。
孙渤经历了海湾战争人间地狱般的生活,为了能及时准确收集最新的战况向国内报告,他在子弹横飞的街头穿梭,他是最早被大使馆派出执行任务的人员之一;为了能记录伊拉克军队的侵略暴行,在当时没有任何中国记者的情况下,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坚持写日记,为中国填补了海湾战史的空白;为了能在战后满目疮痍的科威特尽早竖起五星红旗,他和另外六名中国外交官冒险返回科威特,重建被毁的大使馆,自己却不幸遭遇贫铀辐射,成为我国首例海湾战争综合症患者。
孙渤是海湾战争的目击者、受害者、幸存者;作为少数人中的一员,他见证了这段历史,与科威特人民一起经历了痛苦与欢乐;十多年来,他在接受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的专访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讲述着和平的意义;在中国与科威特建交35周年之际,孙渤受到科威特政府的特别嘉奖。现任科威特驻华大使费萨尔·拉希德·盖斯对孙渤的评价中说道“……他在科威特的工作和为中科两国的友谊所做出的努力使他——荣获嘉奖,当之无愧!”这是两国建交以来科威特政府对中国人的首次嘉奖。这一荣誉可谓是35年的历史沉淀,可谓是13亿中国人的骄傲代表。
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为此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悲苦。对此他并没有任何抱怨。
“一切都是时间的选择,即使重新让我选择,只要我的性格不变,我仍会做出和当时一样的选择。”
“我的荣誉属于母校”
在科威特政府嘉奖的国书面前,孙渤平静地说:“我的荣誉属于母校。”看得出他对母校的用情之深,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不管何时何地,他都把母校的名誉放在第一位。当他在上海交大、北京师大、外交学院等许多高校作报告时,孙渤总是很骄傲地介绍自己:“我毕业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当他把在战火中写的日记整理成稿时,许多媒体要争相发表,而孙渤特意把这篇文章献给了母校所在地的上海《文汇报》。文章连载的第一句话是这么写的:“谨以此文献给我深爱的母校——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中国外交部外交笔会约请的几个资深的外交官共同编著的《中国外交官在亚洲》一书中,孙渤应笔会之约,写了回忆文章,他又执意在简介中特别强调“……1986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毕业……”当他得知自己被科威特政府授予了35年来为科中两国关系做出杰出贡献的嘉奖后,毅然放弃了北京媒体的采访,应母校之邀第一时间启程前往上海,来到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把科威特政府35年来给中国人的最高奖赏献给了自己的母校。他动情地说:“我所获得的荣誉,源自于母校给予我的深厚底蕴,源自于恩师们对我的精心栽培。”当听说今年11月份母校要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时,他说:“母校光荣,我就光彩,为母校增光是我的责任。”话语中,流露出他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之情,令人十分动容。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03年1月,科威特现任驻华大使上任不到两个月,五次约见了孙渤。有一次大使问他:“您能不能展示一样东西,表明您对科威特这个国家的感情?”孙渤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手包,从包内拿出了一面科威特国旗和相关照片,这是一面被战时油井烟火熏黑的科威特国旗。大使看着国旗老泪纵横,紧紧握着孙渤的手,激动地说:“这么多年了,你还珍藏着我们国家的国旗,这是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国旗,你深爱着我们的国家,你是我们真诚的朋友,中国是我们真诚的朋友!”他对危难中的工作所在国的挚爱尚能如此,更何况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同胞、自己的母校!
“性格决定命运”
“没有想到在渤海湾边上出生的人,在波斯湾我的命运却被改变了。”孙渤在作题为“一个外交官的职业生涯”讲座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一次在外出执行任务时,遭遇武装冲突。就在他前面几米开外的地方,一个阿拉伯青年被当场击中身亡,鲜血如注,雪白的袍子顿时染成了鲜红,强壮生命变得如此脆弱。孙渤震惊了“战争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死只在一瞬之间”。回国后,他隐去了所有的名誉和闪耀的光环,悄悄地回到了家乡的烟台大学,认真地从事起教学工作。在采访时我们大家都想听他讲讲当年的风光往事,可他总是轻描淡写,不愿多提。孙渤崇尚个性,他总说:“人要有个性,特别是这个社会就需要有个性的人。”眼前出现了一条色彩斑斓的鱼儿,在人生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凡接触过他的人都说孙渤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是一个很实在的人。只有真正近距离接触过生死的人,才是不会抱怨生活的。在粉饰作秀耀武扬威成为时尚的当今,他用低调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随时间去沉淀,随积累去留意”
孙渤很看重缘分,更注重情谊。当年,他得知自己的恩师去世,便专程赶到上海送恩师最后一程;毕业20年他曾多次来到上海,挤出时间,尽可能多的拜访母校的老师;2001年12月他病重吐血七次,在北京住院。当在电话中听到正在北京出差的王兴孙副校长坚持要到医院看望自己时,孙渤激动得泪流满面,久久说不出话来;去年校庆之际,孙渤作为校友应邀来到了母校。负责校友会的王培老师考虑到孙渤的身体不好,全身心地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帮助。一谈起这事孙渤便十分感动。他说:“回母校这么多的校友,而只有我得到了这么多的帮助,我何恩何德啊?我只有以更好的行动才能报答母校对我的关爱。”多年来孙渤念念不忘自己的恩师,但说也奇怪,在母校却有很多的老师是在孙渤毕业后才与他相识的,并成为真诚的好友。对此孙渤十分感激,很是珍惜。
有多大视野,世界就有多大;有多大世界,自由就有多大。与孙渤的交流让我们的眼界时常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既真实又不真实。或许,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面对这位2003年“感动中国”的候选人,面对这位35年来科威特政府嘉奖的友好使者,面对着这位忍受着战争苦痛的校友,对我们来说孙渤的经历就像一个“神话”,然而,正是这个“神话”,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
行将完稿,心情依然很激动,赋诗一首,与君共勉:
君送青青柳一枝,
我当婷婷院中植。
清泉玉露来相顾,
待得归时庭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