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商界原则先行
——访上海东友公司总经理、我校88届校友袁嘉隆
别人不能过,我能。别人能过,我更好!——袁嘉隆
如果要我说一件大学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在贸院附近开了一家小咖啡馆,我对外贸的感情很浓很深,从商的纽带也因它而起。”如今已拥有年出口额高达3500万美金的外贸出口公司的袁嘉隆,微笑着向我们述说。
1988年,刚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袁嘉隆破格进入一家国营外贸公司,被分配到“手套、袜子”部门,因为完备的专业知识与领导才能,逐步从业务员晋升为科长。1999年,袁嘉隆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抓住时机,白手起家、致力于创业,成立了从事纺织品对外贸易行业的东友公司。在他的悉心经营下,东友公司的规模逐渐壮大。
目前,东友公司从成立之初仅有的3人发展到了40多人,从租借办公楼的100多平米发展到了自买办公楼的1500多平米,上一年出口额达3500万美金,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洲。
究竟是怎样的能量让这样一个穿着朴素、言谈风趣的人,始终笑傲在弱肉强食的商界之中?沿着他记忆的河流,走进他的内心,我们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读到了陪他踏上成功之路的重要原因——脚踏实地、恪守原则。
缘起由商,酝酿积累
国际贸易专业出身的袁嘉隆,在大学时代,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茅,每年都拿到奖学金。在注重课本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同时,他更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大学生活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大一时经营一家咖啡馆,是在袁嘉隆记忆中难忘的一段经历,也对他今后的事业产生了不无裨益的影响。他说,就是因为经营咖啡馆的关系,让他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从商的洞察力与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虽然每天仅仅30多元的营业额,但它们对于我的意义已经不是钱来衡量的了。”
毕业后的袁嘉隆由于出色的履历,被一家国营进出口公司破格录取。只是当时的他并没有如愿进入在周围人看来最为“吃香”的“毛”、“皮”部门,而是开始销售相对冷门的手套和袜子。然而,就是这些在当时并不被人重视的手套、袜子,从此与袁嘉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若干年后的今天让他笑傲在自己事业的高峰。虽然他笑言“这大概是上天的安排”,但深思之下,可以看到,他自身的努力却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从未放弃过努力的他,坚持脚踏实地,从而逐渐热爱上了这个行业,并投身于此。
当时,身为业务员的他,在工作时发挥出色的英语语言能力,并将之与贸易专业知识相结合,很快便崭露头角,逐步晋升为经理助理、副经理、经理。
毅然创业,危中求机
在纺织品进出口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袁嘉隆,对商业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1999年,他向公司汇报准备投资新厂的设想,但公司因为害怕担当风险,迟迟没有答应。此时的袁嘉隆看到了创业的契机,为了赢得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也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他毅然决定放弃国企的“铁饭碗”,开办新厂自主创业。
“我觉得开办新厂能成功很大程度要感谢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背景很适合做对外贸易,也算是时势造英雄吧。”谦逊的语言背后,袁嘉隆的商业洞察力可见一斑。
最初创办的公司成员仅3人,租地面积100多平米。然而,袁嘉隆凭借自身的能力与以往客户对自己的信任,使公司在起步阶段就得到了一定量的订单。此后,东友公司开始逐渐成熟,以“滚雪球”的方式,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有40多名员工;办公地面积,从租借办公楼的100多平米发展到了自买办公楼的1500多平米;业务量,也从起初的几单生意发展到业务繁忙,贸易地远至日本、美国、欧洲等地。十年间,东友公司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名声显赫的大公司,其创始人袁嘉隆也成为了在纺织品进出口贸易行业公认的成功人士。
然而,成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2008的全球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行业。是年,东友公司的订单连原先的30%还不到,许多工厂因此停工。但是,作为公司顶梁柱的袁嘉隆并没有因此“缴械投降”,而是越挫越勇,咬紧牙关,脚踏实地地对抗危机。他事必躬亲,时常监工,叮嘱员工“制作棉织品要注重细节,如此才能胜过其他公司,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别人不能过,我能。别人能过,我更好!”他时常用这句话来自勉。
“现在公司恢复得很好,去年出口额达3500万美元。”因为袁嘉隆注重细节,产品受到客户的普遍认可,在市场上已占有稳定份额,度过金融危机后,东友公司效益成稳定增长。
严于律己,坚守原则
“我有个原则,那就是,对己马列主义,对人修正主义——对员工,允许他们犯小错误,从而可以防止他们犯大错误。”袁嘉隆诚恳地说道。
荏苒十载,袁嘉隆在做公司最高领导者时,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注重员工所做业务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关注到工厂工人的细节。他十分认同“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说法,并且相信,自己所坚持的细节是通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脚踏实地、重视细节,是袁嘉隆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那么恪守原则就是他推开这一大门的坚实力量。由于东友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身为总经理的袁嘉隆坦言,关于“唯才是用还是任人唯亲”是公司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他的心中,“唯才是用”才是真正的准则。
于是当发现自己的表弟假借公司的名义,与他人进行合作时,作为公司的唯一决策人的袁嘉隆只能“挥泪斩马谡”,将表弟开除。“商业上我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一蹶不振的失败,唯一让我感觉受挫的,应该是在表弟犯了不可弥补的错误的时候。”谈起这段往事,袁嘉隆的心情很是复杂,其中有失望,也有感慨,但最终还是被坚毅所取代。“虽然从感情上我很不愿意开除他,但是从公司利益出发,我必须那么做!”如此奖罚分明、坚持原则的袁嘉隆,在员工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了不可替代的威信。
广游博览,笑傲商界
当问及袁嘉隆的爱好时,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旅游和看书的浓厚兴趣,并表示,生意上的成功也很大程度取决于自己的广游博览。
在大学期间,袁嘉隆每逢寒暑假就要外出旅游两次,大四那年因为要找工作所以只出游了一次,但仅从四年出游七次的经历,就足可见他对旅游的热衷。“外出旅游,让我得到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同时也让我放开胸怀,增长见识。”言谈间,袁嘉隆经常将话题涉及到天文地理、各种异地风情。“我大学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尤其是在三楼的教师阅览室,在那里我并不是阅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书籍,而是喜欢博览杂书。”在这段岁月中,年轻的袁嘉隆慢慢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底蕴。如今,每每谈生意前,要进行一场“暗战”,谈判双方拉拉家常,而知识广泛全面的袁嘉隆往往能从中取得优势,掌握主动权。
同时,在商界中驰骋了多年的袁嘉隆对钱看得格外淡然,并给自己定下了“不要做钱的奴隶”的原则。“我赚钱,只是享受其中的过程;钱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用来享受生活的工具。”
饮水思源,回首母校
谦逊、低调的袁嘉隆掩藏不住一颗饮水思源的心。从母校五十华诞至今,他毫不犹豫地捐出100万,用行动表示了对贸院的至深情感。
回首过往,袁嘉隆的贸院情结不可谓不深,至今久久难忘的咖啡馆,不时惦念着的图书馆,相望着同为校友的结发妻子,彼时的点点滴滴萦绕心头……这一切都源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将之最终归结为“珍惜”两个字,不但给予他自己,更告诉所有生活在贸院的学子,珍惜“帘前人”是何等可贵。
虽然离开贸院已久,但袁嘉隆依旧情系母校,不仅他和妻子都是贸院学子,在他的公司里更有四位从贸院毕业的员工,并且受到好评。“贸院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英语语言能力过硬,学习能力强,是公司重点培养的人才。”深谙贸院教学风格的他,始终欢迎有志于从事外贸生意的学弟学妹进公司工作。
面对后辈,他在提出学习重要性的同时,强调要全面发展,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子才是今后为社会所认同的人才。同时,他也认为当今的社会有些浮躁、过于追求金钱,因此大学生切莫急功近利,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