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致力于“制造立国”“贸易立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创下“东亚奇迹”。在日本实现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日本制造”的贡献功不可没,为大众消费社会提供了安全、舒适、耐用的高质量产品,可谓“享誉全球”。在经历了最为辉煌的时代以后,近年来“日本制造”却麻烦不断,接二连三爆出“丑闻”,引起各方关注。近日,据国内外媒体报道,拥有150年历史、象征“日本制造”的东芝公司将于年内退市。东芝公司的退市,是否意味着“日本制造”正在走向衰退?
积重难返
日前,东芝公司宣布“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联合体通过公开收购(TOB)方式,以总投资约2万亿日元完成对东芝公司78.65%股票的收购,获2/3以上股份。从结算开始的9月27日起,“日本产业合作伙伴”将成为东芝新的母公司及最大股东。按计划,拥有近150年历史的东芝将在今年内从东京证交所退市。届时,东芝在东京证券交易所长达74年的上市历史也将随之落下帷幕。东芝的退市,给提倡“工匠精神”、自居“制造立国”的日本带来了不小冲击。
全球闻名的日本东芝创立于1875年,并于战后的1949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74年来,东芝旗下品牌产品享誉全球,曾是日本“工匠精神”的象征,制造大国的缩影,伴随着日本渡过了战后经济复兴以及高速增长的辉煌时代。2015年,东芝因被发现连续六年虚报营收约1500亿日元,支付了约74亿日元的罚款,罚款额创下日本最高纪录。祸不单行,2017年东芝旗下的美核电企业西屋公司出现7000亿日元亏损。为“止血求生”,2018年东芝不得不将其优质资产半导体业务出售才避免了破产倒闭。其后,在日本政府的干预下,东芝多次向国内外投资机构提出收购方案,但都未获成功。此次收购成功,虽然可助东芝逃过一劫,以免破产倒闭之灾,但退市已是不可避免。
绝非偶然
东芝退市并不是一个偶发事件。我们观察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一些全球较为知名的日本制造企业就已开始接二连三爆出“丑闻”,从丰田的“刹车门”、三菱的“油耗门”、高田的“死亡气囊”、神钢的“以次充优”、东丽的“材料造假”,再到今日的东芝因“财务虚报”引发的并购和退市,这些著名制造企业可谓“负面新闻”不断,颠覆了世人对“日本制造”的认知。
这些“日本制造”从昔日“享誉全球”到今日“走下神坛”,当然有其内在演变规律。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日本制造企业都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企业文化和员工教育比较注重提倡“工匠精神”,推崇“爱岗敬业”,重视“团队建设”。但是,与欧美相比,日本公司内部管理上也存在着重研发轻市场、重生产轻销售,重管理轻经营等弱点,作为公司“代理人”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虽然大都出身一线,精通业务,但是公司传统文化影响,与公司“委托人”的股东相容性较差,对股东大会大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势,特别在围绕公司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事关公司重大战略等方面的态度极为强势。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随着日本国内经济陷入萧条和停滞,海外资金大规模流入,海外机构开始“大举进军”日本,投资其国内股市、控股和并购日本本土公司。在外来资金和公司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日本公司引以为豪的所谓三种“神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及企业内工会机制“寿终正寝”。虽然这个“三件套”的终结有利于日本公司“脱胎换骨”,但是固守僵化的经营管理思想却成了其“凤凰涅槃”的主要障碍。因此,多年来,一些全球闻名的日本大公司在外来投资者与高级管理层之间,会经常围绕战略性投资与并购、长期发展与短期盈利、生产制造与营销管理等问题发生矛盾,这种内耗往往延误和丧失了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和内控制度在各国逐渐普及,股东的权力和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公司内控逐渐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但这与日本公司以资历决定地位、以人脉决定传承、以经验决定管理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伴随经济转型中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部分大公司发生以上“丑闻”也是必然结果。
“夕阳产业”?
自2021年上台以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提出了所谓实现以“增长”与“分配”互为良性循环的新资本主义政策纲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日本经济却呈现出“高股价、低日元”现象,由此带来的问题则是资本与实体,服务与制造的“头重脚轻”。我们看到,当下的日本经济一方面股市续创新高,日经平均价格指数已回升至三十年前水平,海外和国内机构投资者获利丰厚。但是在另一方面,日元贬值却使日本出现输入型通胀,国民生活成本不断上升,“马太效应”逐渐显现。
从日本国内企业层面来看,由于受日元贬值影响,来自海外子公司的利润显著增加,这极大地改善了本国母公司的经营状况。据共同社5月12日报道,2022财年日本的上市公司净利润总计较上一财年增长7.4%,达29.030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万亿元)。但是,这部分净利润的增加主要因国际能源价格走高、日元贬值而获益的商社等非制造业营收增长所致,而以汽车为首的制造业则因日元贬值出现了进口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增加和公司利润下滑。
在当下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需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如何摆脱“日本制造”的困境,充分发挥企业竞争力优势,控制生产成本、开拓海外产品市场,是推动“日本制造”复苏的关键所在。除了企业经营管理层需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外,从日本政府的角度来看,也需要摒弃冷战思维和所谓的“价值观外交”,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多边及中日双边机制下支持和鼓励企业对外加强研发、生产、供应和销售等多方面合作,更好融入全球和东亚区域的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样才能更好避免“日本制造”的衰退和没落。
作者:陈子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上观新闻》